10月20日,永安市安砂鎮小江坊村的連片稻田里,金浪翻涌,稻香四溢。幾臺收割機在田間穿梭作業,割稻、脫粒、碎稈一氣呵成,奏響了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的豐收樂章。
安砂鎮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農業機械化為抓手,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優化水稻種植模式,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糧”動力。該鎮創新采用“合作社 + 農戶”模式,燕飛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與農戶統一簽訂社會化服務協議,從統一育種、機械插秧到訂單銷售,為2200余畝稻田提供“全鏈條托管”。這種模式使水稻產量與品質雙提升,種植成本明顯降低。與零散種植模式相比,畝均成本降低約100元,真正實現降本增效。
“通過統一育種、統一機插、統一訂售,有效解決了種得好、賣難愁的問題。每年訂單收購額可達60多萬元。”燕飛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鄧家燕說。目前,合作社已帶動周邊9個行政村200余戶農戶融入規模化、標準化生產體系,“零散地”快速變成農戶增收的“共富池”。
糧食生產,“產得出”更要“儲得好”。在燕飛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的烘干中心,6臺平床式烘干設備全速運行。濕稻谷經封閉式輸送帶進入烘干倉后,電子系統實時精準調控溫度、濕度,36小時后轉化為顆粒飽滿的干谷。“過去用塔式烘干設備,損耗率大概在3%~5%,還影響稻谷品質。現在換成平床式設備,損耗率直接降至1%以下。”鄧家燕介紹,目前,烘干中心處理能力達50余噸/批,可實現片區稻谷“應收盡收、應烘盡烘”,為糧食安全加上“雙保險”,有效減少稻農經濟損失。
在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同時,安砂鎮積極探索糧經復合種植模式,大力推廣“煙/玉米—晚稻—冬萵苣”“早稻—再生稻—冬萵苣”等輪作模式。采取“耕地整合+標準化整治”的方式,將昔日的零散地連片成帶,變為“高產示范田”,實現一田多用、四季有收,有效擴大耕地實際利用面積,推動農業生產從“單一產糧”向“綠色高效”轉型。
從“靠天吃飯”到“科技興農”,從“零散種植”到“規模經營”,安砂鎮用機械化、標準化、智能化水稻種植模式,生動詮釋了“藏糧于技”的戰略內涵。今年,安砂鎮共種植水稻0.89萬畝,畝均產量700公斤,總產值突破2000萬元,繪就了一幅產業興旺、農民增收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永安記者站 黃中泉 通訊員 陳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