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運企業對大件垃圾進行收運。
一張舊書桌經打磨補漆成為孩子的學習桌,一個破損沙發換布修復后進入新家庭……在廈門,定期舉行的大件垃圾資源回收開放日活動,讓廢棄家具“重獲新生”,這一創新實踐,正是廈門大件垃圾循環利用的生動寫照。近年來,從物品直接復用,到材料分類回收,再到能量高效轉化,全市4座大件垃圾處理廠構建起三級再生體系,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為城市的綠色發展貢獻力量,也為破解大件垃圾處置難題提供了“廈門方案”。
大件垃圾變廢為寶 開放日激活循環利用
“這張實木書桌比新買的還結實。”在集美區后溪鎮二農社區新田路305號的大件垃圾處理廠內,維修師傅正給一張舊書桌進行修補,旁邊還堆放著幾件輕微破損的沙發、有著一定使用痕跡但完整無損的書柜。作為集美區大件垃圾處理的核心陣地,這座處理廠長期承接集美區6個鎮街的日常大件垃圾轉運及處理業務,月均收運2000余件大件垃圾,日最高破碎量可達500立方米,不過,其中部分“潛力股”會跳過破碎環節,進入專屬的再生流水線。
處理廠內,大件垃圾的“重生”有著清晰的標準與流程。工作人員對回收后的大件廢棄物進行挑選,按照“報廢”“可修復”“完好”進行三級分類,報廢物件進行破碎處理,品相良好、有機會再利用的可修復物件,則先通過加固、補漆等工序修復,再和完好類物件一起進行消毒,隨后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布“舊物新生”認領信息,向公眾免費開放“淘寶”機會,讓廢舊家具重新找到“新主人”。開放日中,還特意設置了大件垃圾處置觀摩環節,居民可近距離觀看垃圾粉碎、壓縮、磁選的全過程,在直觀感受中進一步提升垃圾分類意識。
“大件垃圾的回收利用,不僅減少了生活垃圾產量,緩解了生活垃圾末端處理壓力,還讓大件垃圾變廢為寶,在資源的互補利用中讓愛心流轉,讓有需要的家庭獲得便利。”相關負責人介紹,開放日活動以“橙小新”為品牌,自2023年9月開始每季度舉行,目前已有100多件廢棄家具流轉到有需求的群眾家中,惠及約百戶家庭。
制度流程雙重保障 全鏈條處置物盡其用
集美區大件垃圾處理廠的成功實踐,離不開廈門全市層面的體系化支撐。為切實解決轄區內大件垃圾處置的民生難題,規范大件垃圾管理,廈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23年12月6日修訂并印發《廈門市大件垃圾管理辦法》,劃分市、區、街道三級權責,配合20余項配套制度,形成從投放到處置的規范框架——居民將大件垃圾自行運送至小區物業或社區指定的大件垃圾堆放點,由小區物業或社區統一進行預約,再由收運企業免費前往集中堆放點收運。
“為了讓居民的‘扔’和收運企業的‘收’做到高效銜接,如果有大量或急需轉運的大件垃圾,我們都可以通過微信群,將需要轉運的小區信息發給收運單位,讓他們統籌時間和線路及時前來清運。”湖里區江頭社區垃圾分類專管員小陳說。在集美區,還專門成立了機動應急收運小組,針對路邊無主大件垃圾開展清理工作,實現“無主大件垃圾清零”目標,進一步提升市容品質。
在處理環節,廈門各大件垃圾處理廠通過專業化設備與精細化拆解,確保資源物盡其用。例如,一張床墊拆解后,內部的金屬鐵件如彈簧會被回收再利用,其余部分可用于焚燒發電,通過熱值回收實現能源轉化。
截至目前,廈門已建成4座大件垃圾處理廠,日處理量約300立方米,累計處理大件垃圾20多萬立方米,通過標準化、專業化的處置流程,有效推動垃圾減量,助力實現降碳目標。
三重效益持續釋放 綠色理念已深入人心
如今,廈門已構建起完整的大件垃圾循環利用體系,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顯著釋放,成為城市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
生態層面,大幅減少了生活垃圾產生量,緩解了生活垃圾末端處理設施壓力,同時全市陳年堆積的大件垃圾得到處理,基本解決了隨意丟棄大件垃圾造成的影響市容市貌的問題,也為城市生態環境改善注入強勁動力。
經濟效益同樣可觀。廢金屬等回收物料形成穩定收益鏈,木材加工可制成燃料塊或再生板材,進一步挖掘資源價值。
社會效益更深入人心。這些占地方、不好扔、難處理的大件垃圾,如今不僅有了流暢的收運處理體系,還有了新的用處,物盡其用,通過資源流轉讓物資流向更有需要的群體,也是社會溫暖的一種體現。
如今,集美區的創新實踐正加速推廣,思明區自2024年起也多次啟動大件垃圾資源回收開放日活動,讓廢舊家具實現“煥新重生”。從一張書桌的“重生”,到一座城市的“循環”,廈門正用精細化治理,讓大件垃圾從“燙手山芋”變成“綠色財富”,以“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在資源循環利用領域持續深耕。
鏈接
大件垃圾是什么?
大件垃圾是指重量超過5千克或體積超過0.2立方米或長度超過1米、整體性強需要拆解處理的廢舊生活和辦公器具,在生活中,常見的大件垃圾有床架、床墊、沙發、桌椅、衣(書)柜等。此外,注意區別再生資源與建筑裝修垃圾。
(廈門日報文/本報記者 柯笛 圖/市環衛中心 提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門:助力視弱群體暢行 公交視弱輔助系統2025-10-16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