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干沙灘”發展而來的閩寧鎮新貌 陳理杰 攝
賀蘭山東麓,余暉里,銀川永寧縣閩寧鎮的廠房與大棚漸次鍍上金邊。這個以福建、寧夏兩地簡稱命名的移民小鎮,攜著跨越2000多公里的山海之約走過二十九載,讓“干沙灘”變成產業興旺、民生和美、精神昂揚的“金沙灘”,圓了西海固萬千移民的致富夢,“閩寧模式”更成為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典范。
10月13日—17日,山海共潮生——廈門市湖里區閩寧協作融媒體采風團深入小鎮肌理,找尋那些藏在園區、車間、大棚以及社區里的共富故事。
產業賦能:從“戈壁荒灘”到“協作高地”
10月的閩寧產業園,16棟米白色通用廠房沿道路整齊排布。誰曾想,3年前這里還是“風吹石頭跑”的戈壁荒灘。
“當年落腳要避開沙坑,2022年湖里區天地集團、思明區控股集團和永寧縣國企按4∶4∶2比例出資1億元建園,‘掛圖作戰’硬把荒灘變為產業高地,續寫‘干沙灘’變‘金沙灘’新篇。”寧夏閩寧產業園公司董事長陳志舟話語間滿是自豪。
如今,閩寧產業園招商成果豐碩:既牽手廈門建發、國貿控股等廈門實力國企,亦迎來福建大數據集團、廈門捷能通等行業翹楚,成功聚集低空經濟、教育裝備、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等多元業態,目前26家企業入駐,去年總產值達4.9億元,成為小鎮經濟新引擎。
協作中,“湖里力量”是關鍵推力:捷能通帶來3D足部掃描技術,為閩寧鎮及永寧縣數萬學生做足部健康篩查,把沿海的健康理念種進西北土壤;廈門國企建興環保投資超1億元建全自動生產線,為寧夏葡萄酒產業供應環保包裝,達產后年產值1.5億元,提供150多個崗位。“廈門市湖里區的資源對接與幫扶,引企業投資、帶動返鄉創業,更推動產業鏈協同,形成良性循環。”陳志舟說。
數字經濟的“跨越牽手”,讓協作邁上新臺階。10月15日,閩寧雙智算中心1號通用廠房提前一個半月封頂,總投資50億元的“東數西算”項目明年投用后,將通過毫秒級光纜實現寧夏算力直送廈門,與廈門枋湖智云數據中心“雙向奔赴”。“這既解福建‘地貴電價高’難題,又助力銀川產業數字化轉型。”寧夏天地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林雄表示,該中心還將依托廈門國際海纜樞紐優勢支持“數據出海”,推動協作從“單向幫扶”升級為“雙向賦能”。
產業扎根,帶動就業增收。富貴蘭公司扎根閩寧鎮14年,累計帶動超200名西海固移民就業,不少人從零基礎成長為技術骨干,西海固移民王文娟更是從入職時踩不好縫紉機成長為管理20多人的包裝組主管,收入翻了3倍;園藝村科技特派員馬雅玲從福建引進福紅李、黑花生等品種,推動“南果北種”,帶動農戶種植近百畝,讓特色農業成為增收新路徑;賀蘭山下,閩商陳德啟打造的4萬畝葡萄基地,提供1500個就業崗位,讓戈壁荒灘變成“紫色銀行”。
內生動力:從“觀念貧困”到“思想財富”
產業協作筑牢閩寧鎮的物質根基,更打開了移民的觀念和視野。曾經困于傳統角色的“隱形人”,逐漸成長為“追光者”。
禾美電商扶貧車間里,馬燕正補著妝,準備去見“粉絲寶寶”。每天40分鐘妝容,是她對工作的敬畏。2012年,她從西海固搬到閩寧鎮,因不識字、沒活干,“連抬頭說話的底氣都沒有”。2019年入職后,她跟著車間負責人徐美佳用“識字撲克”學認字,跟著女兒學拼音,成長為能直播帶貨、接待訪客的骨干,月收入從1500元漲至4000多元。
“最大的貧困是觀念貧困,最大的財富是思想財富。”在她看來,資金能解一時之困,技術可作發展手段,但唯有觀念轉變,才能催生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這樣的改變在小鎮隨處可見:擺西彥從不敢帶孩子趕集,到能驕傲認讀公司門牌上的字;禾美女工從“怕鏡頭”到自信直播,從“靠丈夫給錢”到成家庭經濟支柱……早年,還有人從車間偷偷跑回西海固;如今,更多婦女主動打聽招工信息,“想像馬燕一樣活”。
觀念一變天地寬。王文娟早年在福建電子廠被“五六十歲工人工資比年輕人高”的場景震撼,打破“安享晚年”的舊認知,如今已成為富貴蘭企業合伙人;蘇恒福老兩口靠高端亞麻籽油的差異化經營打開市場,年入近30萬元。南方的務實與北方的堅韌融合,讓越來越多移民的觀念從“我不行”向“我可以”轉變。
長效共富:從“輸血幫扶”到“造血共生”
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提升,推動閩寧協作邁向更高階段。如今的閩寧鎮,正全力構建“造血式”共富生態,讓山海攜手的成果真正扎根生長,形成可持續的發展閉環。
產業端,“引進來”與“育起來”并重。園藝村科技特派員馬雅玲的“南果北種”模式,讓50元一斤的福紅李在廈門供不應求,農戶收入翻數倍;陳德啟的葡萄酒莊不僅提供崗位,更培育本地釀酒師、技術員隊伍,讓移民從單一務工者變成產業參與者。
民生端,硬件改造與能力提升同步進行。福寧社區在湖里區湖里街道幫扶下,不僅完成18棟老舊小區供水管道改造、開設“四點半課堂”解決生活難題,還聯合廈門高校開展電商、家政等技能培訓,讓移民群眾掌握“一技之長”;閩寧雙智算中心建設同步推進“本地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廈門培訓+寧夏實踐”模式培育數十名算力運維人才,為數字經濟儲備本土力量。
這種“產業帶就業、就業提技能、技能促發展”的閉環,讓閩寧協作跳出了“單向輸入”局限。“現在不只是福建帶項目來,本地企業也能反向對接福建市場。”陳志舟的話道出了閩寧協作的深刻轉變。從“輸血”到“造血”,從幫扶到共生,閩寧鎮正以可持續的共富模式,為東西部協作立起新標桿。(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林澤貴 范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