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連,文脈相承;創意為媒,融合共生。10月30日,以“一脈傳承·創意未來”為主題的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簡稱“文博會”)在廈門啟幕。
從“IP賦能”到“文化+科技”,再到“創意融合”,在文博會的舞臺上,各類文創產品爭奇斗艷,勾勒出文化產業轉型升級、融合發展的生動未來。
文化賦能:
當傳統文脈遇見當代生活
虎符冰箱貼可以當成起瓶器,吳王夫差劍是軟萌的鉛筆袋,殷商時期的各類青銅器變身為迷你文創……走進人頭攢動的“兩岸文博IP授權展”,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鉛字,而是可觸、可感、可帶回家的生活美學。
參展的各家文博機構都帶來了IP文創方面的“鎮館之寶”,包括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河南博物院“婦好”鸮尊文創系列產品、“萬園之園”圓明園十二獸首系列授權產品等。
“我們賣的不僅是產品,更是一份可以帶走的記憶和情感。”在圓明園展區,圓明園文化創意產業科副科長史曉琪指著以“十二美人圖”為靈感開發的護手霜、珍珠霜說道。
在她身后,基于圓明園四十景設計的冰箱貼、與香氛品牌聯名的香薰等,吸引著各年齡段的人駐足。“文創是一種比講座更靈活、更持久的文化傳播途徑。隨著大眾的審美不斷提升,我們從生產滿足游客紀念需求的紀念品,逐步轉向研發高品質的文創,兼顧文化內涵與實用價值。”史曉琪說,圓明園真正集大成的精華,其實在現已損毀嚴重的西部中式景區。那里曾代表了中國古典建筑與造園藝術的巔峰,雖然由于歷史原因難以再現,但可以用現代化的數字手段、或加入AR技術的文創產品等,讓更多人了解、銘記這段歷史。
這種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化“流”起來的轉變,是本屆文博會最動人的底色。
在莆田學院的展區,工業美術學院大二學生陳圣杰正向游客熱情介紹該學院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這些鑰匙扣、茶具、明信片等文創產品,都是同學們在下鄉走訪期間,將自身經歷結合莆田乃至福建各地的民俗特色整合創作而得。
展區內的原創IP——一個留著齊耳短發的小女孩:“nono!快來莆田過年啦!”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nono’在莆田話里是‘寶貝’的意思。過年的時候會有媽祖巡游,也會看到很多莆田特色民俗的集中展示,所以希望借這個IP向外界展現莆田的文化。”陳圣杰解釋道,很多作品都融入了莆仙戲、媽祖巡游等地方元素。“雖然作品暫不銷售,但我們希望文化的種子能先通過展示播撒到更多人的心里。”
從圓明園的皇家氣象,到莆田的民間風情,文博IP的活化正從“物”的展示,轉向“情”的傳遞和“生活”的融入,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打開了無限空間。
“文化+科技”:
重塑文化體驗與產業生態
本屆文博會,科技與文化的融合已從“噱頭”轉化為“內核”,演繹著科技賦能新興文化產業的獨特魅力,帶來“1+1>2”的效應。
“藝術與科技不能單條腿走路。”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戰略合作方、無畏藝術與加密星球聯合創始人李延站在“數字潮流藝術館”前侃侃而談。在他身后的屏幕上,動態的AI藝術作品正與實物展品交織展示。“我們把文物、藝術品數字化,讓它們成為可傳播、可交易的數字資產,這是文化和藝術活化的新路徑。”
科技不僅重塑創作與展示,也徹底改變了文化體驗的方式。
福建文化產業館今年創新打造“AI劇本游”體驗項目,觀眾可通過手機化身故事角色,在真實的展館中尋寶解謎。該項目的出品方、源之宇宙商務專員趙雅萍介紹:“我們的項目從8月實施至今,累計注冊用戶已達100萬。科技不只是工具,它把文化體驗從站立觀看推向共同出演,讓每個人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國慶期間,“AI劇本游”還走入泉州蟳埔村、漳州古城等地,為當地商圈注入新活力。這種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的互動,正為文旅融合開辟著全新的賽道。
此外,本屆文博會聚焦科技創新的實際應用,首次設立數字視聽展區,集中呈現數字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深度應用。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展示智慧城市、智慧文旅、數字藝術等領域的最新成果;福建省廣電局與廈門廣電集團攜手打造的福建廣電視聽館,集中展示其在AI三維生成技術、AITV智能電視系統等領域的應用與創新成果。
融合共生:
創意為橋織密文化紐帶
海峽兩岸文博會的靈魂,始終在于“兩岸”。
開幕式上,取自兩岸的海水在文博會現場交融匯聚,生動詮釋了海峽兩岸文化同根、血脈相連的深厚內涵;象征古代智慧的“天工儀象”與現代數字科技迎面相遇,勾勒出中華文明在傳承中創新、在融合中發展的軌跡,為本屆文博會奠定了創新融合、情感共鳴的宏大基調。
本屆文博會,兩岸交流的深度與廣度實現新突破。200多個機構、行業協會、品牌企業,以及500余位專家學者、工藝大師等參展參會;其中24個機構、81名臺胞首次參展,集中展示臺灣茶、漆藝、少數民族工藝、設計IP、文旅消費品等多元內容。展會首次設立“閩臺鄉建鄉創融合成果展”,還設有“兩岸大師工藝館”等12個主題展,同步推出“兩岸青年青春歌會”等多元青年交流活動。
C2廳兩岸Z世代融創館內,來自臺灣的哈克藝術HK負責人林旻慶正在長桌上耐心指導游客彩繪玻璃天燈。
“放天燈是我們家鄉傳承百年的元宵節民俗活動。”林旻慶說,“這次我特意帶來了近100個天燈造型的風鈴。在4天展期內,每天都會開設體驗工坊,邀請觀眾免費制作。”她表示,此次來文博會是希望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進行交流,同時看好大陸的市場潛力,希望為自身的文創項目碰撞出新的可能。
從讓歷史走進日常的文創產品,到以科技激活傳統的數字實踐,再到兩岸青年攜手共創文化記憶的案例,文博會以豐富的維度證明:文化,始終是連接過去與未來、溝通此岸與彼岸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記者 黃星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