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的南平擁有什么“符號”?是四季不散的茶香,是“星光”閃爍的建盞,還是物種豐富的武夷山國家公園?30日,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正式開展,南平館的各參展企業、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借助文博會這個舞臺,向來往賓客展現出南平的“七十二般變化”。

觀眾體驗建本雕刻印刷
非遺之美 可感可觸
“這是我第一幅剪紙作品!”開展不久,在浦城剪紙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薇的指導下,“00后”女孩陳美萍舉著“福”字剪紙,歡呼雀躍,而她身旁的展位一樣“熱鬧”。
“這個茶盞是陰陽面的釉色,陽面透出來的白色和陰面透出來的青色,形成漂亮的對比……”浦城大口窯青白瓷技藝傳承人李天保迎來專業“嘉賓”——收藏雜志撰稿人吳樂天拿起茶盞,迎著光仔細品鑒茶盞工藝,嘴中連連稱贊。
一側,收藏愛好者鄭貴華聽完“點評”,目光被建陽區建窯建盞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周文波的建盞吸引眼球。“我這塊是宋盞的殘片”“我也收藏有好幾塊宋盞”一來一往的對話中,兩人又開始仔細研究周文波帶來的豹皮釉盞、福祿盞等展品。
“唉,這個木偶體型大了一些。”說話間,泉州提線木偶劇團成員蕭少宇來南平館“串門”,拿起浦城傳子木偶戲省級傳承人葉揚忠帶來的木偶,手指幾挑幾動,騎著馬的“將軍”便活靈活現。“一會我也去泉州館看看。”“歡迎隨時過來!”言笑晏晏間,一封“跨館邀約”被欣然接受。
“本次南平館,通過充滿山水茶竹元素的空間,展示‘大武夷’文旅產品和非遺體驗,拉近觀眾與南平的距離,讓大家‘心歸山水,靜品武夷’。”南平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
一縷茶香 情牽兩岸
“我們用長的茶筅,是手臂發力……”不知不覺間,建陽區點茶協會會長蘇文的身旁圍了一圈人。原來,臺灣中華點茶文化藝術推廣協會理事長李國平特地來南平館交流宋代點茶技藝。
茶筅擊打間,茶沫越發細膩豐富。在建陽、臺灣兩地點茶文化愛好者的手中,一盞“點茶”完成了。“臺灣的點茶方式和我們目前演示的宋代點茶方法有不同,比如他們用長茶筅,我們的茶筅偏短,他們手臂發力,我們重在手腕。”蘇文說,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具有包容的特點,這次與臺灣點茶文化愛好者進行交流,既能了解彼此技藝差異,也能找到相同,更好地傳承發展這項傳統文化。
“走,去臺灣館體驗下‘明代江南蒸茶法’。”說話間,武夷山茶人朱秀芳被邀請至臺灣館,方一坐下,一杯臺灣高山烏龍已放至眼前。“味道剛剛好,差一點點要到澀的程度,就及時‘剎’住了。”“蒸”出來的茶令眾人頗為“驚艷”。
幾旬茶湯過后,新的一場品飲緊接著進行。“這是一位剛剛離開的武夷山朋友留下的‘馬肉’,讓我們繼續品茶。”舉著一袋茶,李國平笑意不減。
水沸,入盞,茶香四溢。臺灣高山烏龍的香氣與武夷山巖茶的香氣交融,久久不散。
“青春”風采 亮相場館
“這個冰箱貼上的小人會‘爬山’!”“這本《朱子家訓》冰箱貼還能翻頁。”……走入位于南平館“C位”的“武夷有禮”展區,觀眾林慶蘭與朋友蹲下身子,仔細研究這些以南平元素為創作理念的文創冰箱貼,發出陣陣好奇聲。
“大武夷文化旅游圈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風情與生態文化等優質資源,接下來,我們‘武夷有禮’品牌將加強與高校和文化創意企業的合作,讓品牌成為‘武夷文化生活化表達’的平臺。”福建武夷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志博說。
在南平館不遠處,武夷學院展館化身一道醒目的青春風景線。“我們現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建立一座標準的數據庫,完整構建古建筑的模型。”武夷學院2019級建筑學專業學生、浪帆躍動(福建)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林國鋒正拿著建筑模型向觀眾介紹他的“數字建筑”理念。
展區里,學校師生們一同介紹起學生的“專業智慧”。“希望借助文博會這個平臺,展現學校產教融合的辦學成果,同時也讓學生們‘走出來’‘開視野’,在實踐中成長。”武夷學院教師賴文豪說。
據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后,福建省文化科技特派團(浦城美術產業鏈)將重點支持浦城剪紙、大口窯青白瓷等產業的升級,未來創造出更多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
(記者 李思敏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