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頭曬得脊梁燙,山泉泡出茶香長。”
風把對話吹過稻浪,便生了褒歌的第一行。田埂上的歡笑碰出了腔,是茶山的霧、是稻花的香,是鄉親們把日子嚼碎了,就著風、就著浪,釀成一曲蓮花褒歌,在歲月里悠悠流淌。
曾幾何時,余光中先生在《鄉愁》中用“郵票”“船票”喻以兩岸相隔的悵惘,卻在字里行間埋下兩岸文化共鳴的心聲——“木棉花開,兩岸是一樣的艷艷”,這跨越海峽的意向共鳴,正是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生動注腳。
如果說余光中的文字,是文人騷客立于文化之巔的深情回望,那么,蓮花褒歌則是廣大勞動人民扎根生活沃土的赤誠吟唱。
蓮花褒歌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清時期。彼時,同安百姓在田間勞作,為解乏鼓勁、溝通情感,便隨口吟唱,久而久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褒歌。褒歌以閩南語為魂,以生活為韻,其內容或歌頌自然風光,“蓮花山水好風光,青山綠水繞村莊”;或講述人情世故,“阿公教孫學做人,誠信善良記心間”;或抒發勞動喜悅,“豐收時節稻谷香,農民臉上喜洋洋”。質樸的語言、悠揚的曲調,不僅記錄著當地的風土人情,更蘊含著閩南文化特有的精神氣質。
后來,隨著閩南移民遷徙,褒歌逐漸流傳到金門,后又帶到澎湖。在澎湖縣望安鄉一帶,褒歌流傳了數百年,仍用廈門同安腔調歌唱。此外,臺灣的臺南、宜蘭等地也有褒歌表演,同源同祖的褒歌在臺灣不同地區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色。
臺灣與福建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閩南文化早已深深融入臺灣社會的方方面面。蓮花褒歌所使用的閩南語,是兩岸同胞共同的“語言密碼”。當褒歌的旋律響起,那熟悉的腔調,能瞬間喚醒臺灣同胞心中的文化記憶。在臺灣,類似同安褒歌的民間歌謠同樣廣泛流傳,如恒春民謠,其在題材選擇、曲調風格上與褒歌有著諸多相似之處。恒春民謠中對生活的熱愛、對家鄉的眷戀,與蓮花褒歌的情感內核高度契合。此前,兩岸民間文化交流活動中,蓮花褒歌藝人與臺灣民謠歌手同臺演出,當蓮花褒歌的“山間調”遇上臺灣民謠的“海洋韻”,不同的旋律卻傳遞出相同的情感,臺下兩岸觀眾掌聲不斷,這份山海交響的文化共鳴,跨越海峽。
不僅如此,蓮花褒歌與臺灣民間文化在文化內涵上也有著深度的交融。二者都植根于閩南文化的土壤,傳承著閩南人勤勞堅韌、樂觀豁達的精神品質。同安褒歌中“敢闖敢拼迎風浪,靠海吃海有擔當”的歌詞,正是閩南人“愛拼才會贏”精神的寫照;而臺灣民間文化中也處處體現著這種勇于開拓、積極進取的精神。
蓮花褒歌是兩岸同根文化的活載體,也是閩南鄉土記憶的有聲檔案。在兩岸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來到同安,探尋蓮花褒歌文化根源,學習褒歌的創作與演唱;同時,同安褒歌也走出福建,在臺灣的文化舞臺上綻放光彩。通過蓮花褒歌這一文化載體,兩岸同胞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增進彼此的情感認同,讓兩岸文化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橋梁。從《鄉愁》的詩意抒懷,到蓮花褒歌的實地吟唱,兩岸文化的同源性始終清晰可辨。新時代,我們要進一步挖掘蓮花褒歌等兩岸民間文化價值,搭建更多文化交流平臺,讓兩岸同胞在文化的熏陶中加深理解、凝聚共識,共同守護好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讓兩岸文化的和鳴之聲更加響亮,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范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