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騁在高速公路上的新能源重卡,穿梭于城市間的氫能源公交、新能源環衛清掃車,奔忙在物流園區、倉庫間的無人駕駛物流車……近兩年,隨著新能源商用車滲透率持續提升,其應用場景也不斷拓展,對推動綠色交通和實現“雙碳”目標起到關鍵作用。
聚焦“新能源商用車”這一產業賽道,昨日在集美舉行的“集鏈聚能 智馭未來”——2025廈門新能源商用車產業“四鏈融合”對接會,吸引了300多位來自新能源商用車產業鏈上下游優質企業和各高校院所、智庫平臺、金融機構的代表匯聚一堂,圍繞推動新能源商用車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展開交流對接。
本次對接會干貨滿滿、成果豐碩,為我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也讓屬于新能源商用車的“集美機會”進入高光時刻。當前,集美正在加快布局包括新能源商用車在內的“五創五美”產業新賽道,通過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賦能,構建起涵蓋關鍵零部件、整車制造、檢測認證及后市場服務的完整產業鏈,助力廈門打造新能源商用車產業發展高地。
點擊
打造全市首個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示范項目
昨日,“廈門市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域”共建正式啟動,將在集美打造全市首個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示范項目。
該示范區域連接軟件園三期與灌口機械工業集中區兩大產業載體,以13公里城市道路為“主軸”,輻射周邊8平方公里區域,將重點開展智慧配送、智慧環衛、安防巡檢等自動駕駛場景的測試與應用,為創新應用提供多元化載體。
“廈門市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域”共建的啟動,將進一步推動汽車產業向智能網聯方向轉型升級,后續將持續擴大場景共建“朋友圈”,助力企業高效驗證產品、打磨商業模式,為其打通從驗證到規模化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
“開放應用場景對車企來說非常重要,尤其在依托人工智能的無人駕駛領域,我們非常需要城市干道、園區、山區等多元化的開發場景,讓大數據跑起來,通過大數據讓人工智能不斷學習,來不斷實現產品的完善和技術迭代。”無人物流車企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尹訓國說。
解讀
向“新”而行,集美有哪些優勢?
不久前,新能源重卡領域“造車新勢力”——速豹科技總部落地廈門集美,并在集美灌口建設電動重卡核心總成智能制造基地。最近,速豹科技與歐洲百年品牌斯太爾聯合開發的新車型即將量產,并與DHL達成戰略合作,瞄準歐洲市場。
距離速豹科技智能制造基地不遠,老牌車企金龍客車的產業園區不斷推出新能源客車、公交車以及無人環衛車、無人配送車等新款車型。金龍客車已有30余年整車研發經驗,擁有新能源整車工程化開發核心技術,大中型客車出口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
這一“新”一“老”,生動勾勒出集美發展新能源商用車的發展脈絡和機會優勢。
“風口”與產業積淀的疊合
集美為什么選擇新能源商用車這一產業賽道?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不僅是“風口”之下的抉擇,更緣于與集美產業基礎、產業發展趨勢的高度契合。
作為廈門現代工業發源地、中國工業百強區,集美的機械工業基礎雄厚,能夠為新能源商用車產業提供智能制造、技術人才與產業配套支持,汽車、工程機械產業集群積累的制造經驗也能快速遷移到新能源商用車制造領域,加速產品研發與產業化進程。
“創新鏈”加速構建產業生態
如何加快新能源商用車的產業鏈布局?集美給出答案: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
當前,集美區將新能源商用車定位“五創”產業之首,通過精準培育與前瞻布局,已構建起涵蓋關鍵零部件、整車制造、檢測認證及后市場服務的完整產業鏈,匯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101家,包括7家上市企業、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11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形成堅實的產業生態。
金龍、廈工、速豹、智御維科、銥鉬、中科原動力……一批集美區積極培育扶持的本土企業、精準引育的新興勢力,吸引一批新能源商用車總部落戶,構建出覆蓋客運、物流、環衛、工程、礦區等全品類商用車研發生產能力。
在核心零部件環節,集美區多措并舉,引育了宏發汽車繼電器、華懋安全氣囊、正新輪胎等80家各領域標桿企業,其中藏著不少細分行業“隱形冠軍”。
貨運平臺方面,集美區積極布局創新貨運平臺,引入貨拉拉、安能、德邦、地上鐵等多家物流龍頭企業,為商用車市場應用提供廣闊舞臺。
“人才鏈”加速產學研聯動
人才是驅動創新的第一資源。集美區依托轄區16所高校、院所科教資源優勢,圍繞新能源商用車產業技術創新與人才需求,專項組建了交通運輸工程、電氣工程等8個“創新發展共同體”。
圍繞高端人才雙聘、專班專業學科共建、課程與實習合作、畢業生就業、繼續教育、專項人才培養等,促成華僑大學、集美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與金龍、廈工、宏發等企業成功鏈接,通過校企協同發力,已共建實習實訓基地21個,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超50項,新建專業24個,共建課程10余門。
“資金鏈”優勢全省領先
依托杏林灣基金聚集區資源優勢,集美系統構建了涵蓋產業引導基金、產業并購基金、產業促進基金、高質量發展基金和功能型基金“各有側重、相互協同”的完善產業基金體系,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基金生態。截至今年9月份,杏林灣基金聚集區引進股權投資機構1147家,管理資金規模超2700億元,參股子基金規模約826億元,企業數量與資金規模均位居全省各縣區首位。
在新能源商用車產業領域,集美區把“引進頭部基金、帶動行業集聚”作為核心抓手,成功推動26只新能源產業相關基金落地集美,基金總規模超480億元。
“產業鏈”多元賦能企業出海
作為廈門新能源商用車產業的核心承載地,集美圍繞全產業鏈關鍵環節,精準謀劃產業空間布局,形成能源動力、關鍵零部件、整車制造、智駕和貨運平臺等產業組團,規劃總面積超2000畝的高標準產業載體。此外,集美成立區級新能源產業創新發展中心,組建集美區新型能源與系統產業聯盟,為新能源商用車企業、產業鏈出海賦能。
讓集美成為中國企業揚帆起航的首選平臺、國際資源鏈接中國的重要門戶——當前,集美致力于打造中國企業與全球,尤其是金磚國家聯動的綜合服務樞紐,依托集美區國際合作中心,打造金融、商務、營銷、園區、人才、技術六大專業平臺,在全球六大洲37個國家及地區建立合作體系,聯合90余家機構建立橫跨全球的服務網絡,為中國科技企業提供一站式、高性價比的跨境服務方案,今年來,已成功鏈接出海企業和機構累計近4000家次。
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務體系加持下,新能源商用車企業通過集美出海獲得強力支撐和快速增長。據悉,2025年上半年集美區商用車出口量超6000輛,同比增長60%,產品遠銷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區域外貿增長的“新引擎”。
(廈門日報記者 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