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晏莊木偶藝術館的鎮館之寶彩樓在劇中多次出現。記者 唐光峰 攝
近日,廈門立項、廈門出品、廈門拍攝的諜戰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在央視熱播。《沉默的榮耀》呈現1949年至1950年間吳石、朱楓、陳寶倉、聶曦等烈士真實潛伏事跡,揭秘了隱蔽戰線斗爭細節,書寫了特殊時期隱蔽戰線無名戰士群像,填補諜戰題材歷史空白。劇中大多數場景在福建取景拍攝,選擇閩南地區復刻20世紀50年代的臺灣場景,并在劇中展現大量閩臺文化元素。
這背后,有著廈門本土非遺傳承人的參與,廈門布袋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莊晏紅就是該劇的民俗顧問之一。昨日,在中山路217號弘晏莊木偶藝術館,莊晏紅向記者講述了她受邀參與《沉默的榮耀》制作的臺前幕后的故事。
布袋木偶戲里的兩岸同源
《沉默的榮耀》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949年-1950年的臺灣。為了盡可能營造出年代感和真實感,劇組在場景打造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在民俗藝術的呈現上精雕細琢。
“布袋木偶戲、陣頭、閩南獅陣等民俗藝術都是從閩南傳至臺灣的,在臺灣傳承至今。”莊晏紅多次與劇組的編劇、舞美、演員等深入交流,請人為劇組人員展示布袋木偶戲、舞獅、陣頭等民俗藝術,讓他們更近距離地了解這些閩臺民俗藝術和民俗文化。
“比如,有一場踩街的戲,最開始劇組想采用這幾年比較火的民俗表現模式,我提議用閩南的陣頭和閩南獅陣,因為這樣更貼近真實歷史,也更能表現劇情和人物內心的情感。”莊晏紅告訴記者,她請人為導演楊亞洲和主演于和偉(在劇中扮演吳石將軍)等人展示了陣頭和閩南獅陣表演后,導演和于和偉都非常感動,立馬采用了這個建議。就這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終該劇呈現出原汁原味的閩臺生活習俗和民俗活動。
此外,在《沉默的榮耀》中,一座彩樓在劇中多次出鏡,十分搶眼。彩樓以閩南廟宇為藍本,雕梁畫棟,每一個細節都精致無比。這座彩樓是弘晏莊木偶藝術館的鎮館之寶,被莊晏紅視若珍寶。為了支持拍攝,莊晏紅將這座彩樓借給了劇組,“這個彩樓是按照臺灣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原型1:1還原的,全部采用手工鏤空雕刻,貼的是999真金箔”。
戲中戲的情感密碼
在《沉默的榮耀》中,布袋木偶戲不僅是文化符號,更是角色情感的重要載體。莊晏紅與主創人員深入探討了如何通過布袋木偶戲展現人物內心。
“他們都非常尊重我們的專業意見,希望將角色心情融入木偶中。”莊晏紅回憶道。在莊晏紅的建議下,劇組安排了3場關鍵的木偶戲:第一場是白天戲,吳石將軍觀看《白蛇傳》中白蛇青蛇搭救許仙的片段;第二場是夜戲,吳石在雨中觀看《華容道》,對應著曹操走投無路的心境;第三場則是熱鬧的街頭戲,展現出那個年代臺灣的真實生活場景。
“我們為不同場景選擇了不同劇目,傳統鑼鼓的節奏感和緊張感,契合了主角的心情變化。”莊晏紅告訴記者,這些劇目表演的配樂都是她挑選、錄制的。
拍攝時,于和偉還自發設計了獄中戲份——用手指表演木偶動作。“他看完我們的表演后,產生了這個創意。我手把手地教了他一些手型,他學得又快又好。”莊晏紅對這個設計非常贊賞,“這個片段十分細膩地表達了吳石將軍當時的心境”。
文化傳承的多元載體
《沉默的榮耀》在廈門鼓浪嶼開機,在集美等多地取景,展現了豐富的閩臺文化元素。除了布袋木偶戲,于和偉在劇中用閩南話演唱《走三關》等細節,都讓這部劇充滿了濃郁的閩南風情。
莊晏紅認為,這種文化植入是自然而必要的。“閩臺文化一脈相承,通過影視作品展現這種聯系,能夠讓更多人了解兩岸共同的文化基因。”
在莊晏紅看來,這種文化傳承本身就是一種“沉默的榮耀”。“就像劇中那些隱蔽戰線的先烈們一樣,文化傳承者也在默默無聞地守護著民族的根與魂。”
如今,隨著劇集的熱播,剛遷到中山路的弘晏莊木偶藝術館正在緊鑼密鼓地布置中,準備迎接更多參觀者。“傳統文化不會沉默,它總會在適當的時候發出自己的聲音。”莊晏紅望著藝術館里的彩樓說道。
相關新聞
結緣于金雞獎 老藝術家客串表演
莊晏紅與《沉默的榮耀》結緣,起源于金雞獎。
2023年11月,中國電影金雞獎舉辦期間,中國影協組織了一批表演藝術家在廈門開展了一次特別的采風活動。那天,包含導演楊亞洲在內的眾多電影人齊聚弘晏莊藝術館。弘晏莊藝術館由莊晏紅和父親莊陳華共同創辦,展出百余件木偶藝術精品,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當天,莊晏紅和父親為來賓表演了經典布袋木偶戲片段。
“那年我爸爸已經80歲了,但依然精神矍鑠,精彩的表演博得了滿堂彩。”莊晏紅語氣中帶著自豪,“楊亞洲導演大受震動,說一定要找機會讓老爺子上戲。”沒想到,這次與金雞獎的邂逅,為日后《沉默的榮耀》的閩南文化植入埋下了伏筆。
在《沉默的榮耀》籌拍階段,楊亞洲導演第一時間聯系了莊晏紅。“他很想將布袋木偶戲和閩南文化融入劇中,因為閩臺兩岸文化同根同源。” 莊晏紅說。
該劇中有一幕對莊晏紅來說特別有意義——莊陳華老先生親自上陣表演布袋木偶戲。莊晏紅表示,父親雖然年事已高,但對藝術的熱愛從未減退,“能夠參與這樣一部反映臺灣隱蔽戰線斗爭的作品,我們感到非常榮幸”。
“現在年輕人可能不熟悉吳石將軍,但在我和我父親那一輩的福建人中,吳石將軍的名字幾乎是家喻戶曉。”莊晏紅說,隨著劇集熱播,她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了各種討論,“連軍事類的百萬博主都在解析這部劇”。對莊家父女來說,劇集通過布袋木偶戲這一閩臺共同的文化遺產,展現了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底蘊,對他們意義重大。
(海西晨報記者 林愛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