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晚,2025年“文創福建”主題活動暨海絲泉州數字文創周正式拉開帷幕?;顒蝇F場,備受期待的2026年馬年生肖IP——“六合刺桐衛”驚艷亮相,成為本屆文創周的一大亮點。

今年,鯉城以“六合同風”為理念,塑造出六匹承載泉州傳統文化和名人精神的駿馬IP,分別命名為:天·召召、地·玩玩、東·守守、南·樂樂、西·鯉鯉、北·猛猛。六匹駿馬造型各異、內涵有別,卻共同承載著國家統一、社會和諧的美好期許,與泉州“開放包容、多元共生”的城市特質相契合。






據了解,“六合同風”出自《漢書·王吉傳》,原指天地四方(天、地、東、南、西、北)包容一統,體現了中華文化對“天下歸心、文化一統”的理想追求。“我們選取了六位與泉州相關的歷史名人,從他們的故事中汲取創作靈感,融入六匹馬的形象設計中。”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整體IP形象以“六合同風”為魂、以泉州文化為根基,既展現泉州千年文化底蘊,又傳遞“文明互鑒、和諧共生”的當代價值觀。

天?召召
其中,天?召召以鄭成功的故事為原型設計,設計為棗紅色翼馬形象,頭戴頭盔、脖佩“成功”銘牌,身有雙翅、腳踏浪花,點綴刺桐花紋樣,整體呈奔跑姿態,氣勢如虹。駿馬頭盔上為“1”字,寓意“一定會成功”的拼搏精神;翅膀為船帆造型,彰顯海絲特色。召召取自“若有戰,召必回”,既致敬鄭成功跨海護國的壯舉,也象征當代泉州人傳承其精神,守護海絲文脈、興古城發展的使命擔當。

地·玩玩
地·玩玩靈感源自旅行家馬可·波羅,以綠色為主調,頭戴漁夫帽,身背戶外包,周身覆蓋綠植,前蹄揚起,呈蓄勢待發之態,儼然一副戶外探險家形象。其底座則融入《馬可·波羅游記》中出現的比薩斜塔、泉州東西塔、老君巖、鐘樓等地標建筑。其設計理念為“種草萬物、探索美景”,與馬可·波羅的探險精神相契合,傳遞著不斷前行、勇于開拓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其頭上的菠蘿帽既是馬可·波羅名字的諧音,也借閩南語“旺來”寄寓美好期許。

東?守守
東?守守以施瑯的故事為原型,通體藍色,姿態穩健。頭戴將軍頭盔,深藍與銀白交織的鬃毛如洶涌波濤,馬尾系有寶島造型玉佩,身佩“靖”字徽章,馬鞍和全身裝飾著鳳凰花、閩南燕尾脊、刺桐花等花紋,底座則錯落擺放著泉州滴水獸、臺灣風獅爺等擺件。守守寓意“守土有責”,既呼應施瑯畢生捍衛疆土的使命,也象征泉州人守護根脈、心系家園的深厚情懷。

南·樂樂
南·樂樂以鄭和的故事為原型,其通體雪白、身姿靈動,身披彩緞。前額佩“如意”,尾部造型飄逸,有云霧繚繞之感;腳踏海浪,旁置鄭和寶船,彰顯泉州海絲文化特色。樂樂象征“文明與繁盛”,既含鄭和下西洋促進文明互鑒的交流之樂,也寓意著泉州海絲貿易聚四方之財,讓百姓樂享文明富庶生活。

西·鯉鯉
西·鯉鯉以關羽的故事為設計原型,通身赤紅,與《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坐騎赤兔馬毛色相近,頭頂仁壽塔,身披錦緞,點綴刺桐花紋,展現泉州文脈,既詮釋“半城煙火半城仙”氣質,也蘊含祥瑞之意。鯉鯉象征著“忠義與煙火”,名字中藏著雙重巧思,既取“錦鯉”的祥瑞之意,又暗合“鯉城”的別稱,將關帝的忠義精神與泉州煙火氣深度融合。

北·猛猛
北·猛猛以俞大猷的故事為原型,設計上融合商周青銅紋樣、唐馬造型、明代軍工與賽博機甲元素,呈騰空躍起之勢,胸口的獅子圖案則源自福船、寶船船頭的吉祥紋飾,以及明代抗倭軍隊盾牌上的圖騰。猛猛象征著“守疆與傳承”,既彰顯了俞大猷抗倭時的勇猛氣魄,也寓意泉州人代代傳承的“遇強則剛、守護家園”的勇武之志。
文創周期間,“六合刺桐衛”大型氣模裝置將在中山南路集中展示;11月起,將聯動泉州各縣(市、區)景區景點,開啟“泉城遛馬巡游記”。馬年春節前后,泉州古城還將在線上線下同步推出一系列文旅活動,為廣大市民和游客帶來一場融合傳統與創意的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