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鐵觀音茶香裊裊,一曲閩南語情意綿綿。歷時半年、橫跨七大洲、吸引1.3萬名選手參與的2025世界閩南語金曲頒獎盛典暨海峽兩岸閩南語音樂大獎賽全球總決賽,近日在“中國茶都”安溪圓滿落幕。這場以歌傳情、以賽促融的全球閩南語音樂盛宴,不僅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連心橋”,也為安溪的城市發展注入全新活力。

22日晚總決賽現場
聲動寰宇,情緣相連
在安溪梧桐體育館內,來自臺灣賽區的陳思瑋接過冠軍獎杯時,眼眶濕潤。這一刻,音樂跨越海峽,也串起全球閩南人的共同心跳。
這場音樂盛事已走過二十載、舉辦十屆,今年創下歷史之最——全球七大賽區、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3000多名音樂愛好者參與,其中臺灣賽區超4000人,九成為年輕人。
“阮唱的是同款歌,說的是同款話。”陳思瑋動情地說,“當《愛拼閩南人》在安溪的舞臺上由全球60強歌手共同唱響時,我深深感受到,音樂就是我們共同的血脈。”鄉音同頻,情緣相連。選擇安溪作為這場全球頂級閩南語音樂盛事的舉辦地之一,其意義遠超越一場普通的音樂比賽。它精準地觸動了全球閩南語族群內心深處最質樸的鄉土情結。
音樂制作人黃慶元已是第三次擔任評委。“在安溪聽閩南語歌別有滋味——歌手張口時,身后是千年茶史,耳邊是閩南古韻。”他說,“安溪是許多臺胞和華僑華人的祖籍地。這個前所未有的平臺,讓閩南語音樂的多樣性與創造力得到了最集中的展現。這不僅是比賽,更是對閩南語文化根脈的一次深度梳理與創新激勵。”
“我們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在辦一場比賽。我們是在搭建一座促進海峽兩岸乃至全球閩南語系同胞心靈契合的文化橋梁。”賽事總導演陳飛道出這場盛會的深層意義。
“閩南語是閩南文化的根脈與靈魂,它不僅是傳遞茶鄉溫情、凝聚海內外鄉親的鮮活載體,更是記錄安溪千年歷史、塑造城市獨特品格的文化標識。”縣長劉永強在總決賽上致辭表示,一直以來,安溪始終堅持傳承保護閩南方言,大力弘揚閩南文化,積極從中汲取豐厚的精神滋養,更以“靠自己骨頭長肉”的精神,不斷推動安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茶香引路,文旅相融
“來,呷茶!”在中國茶都廣場,茶葉店負責人王成志熱情招呼著過往游客。他注意到,今年店里多了一群特殊客人——追逐閩南語音樂的年輕粉絲。
“音樂賽事與茶文旅的融合,讓客源更年輕了。”王成志說,這個國慶假期,店里二十歲上下的客人比往年多了三成以上。

采風團在金谷溪岸采風
安溪巧妙地將音樂流量轉化為茶旅“留量”。在國慶期間啟動“品秋香 安溪斗茶樂翻天”茶文旅消費季,這場盛會遠超一場文化活動的范疇,成為拉動安溪文旅發展的“超級引擎”。總決賽前夕,來自全球的十二強選手與海外華僑等50余人組成的采風團,先后走進安溪清水巖、金谷溪岸藝術公園等地,開啟一場融合藝術感知與文化體驗的探索之旅。
東南亞賽區總監蔡銘國結束采風后,行李箱里塞滿了安溪鐵觀音。“安溪人的熱情就像這茶,回甘持久。”這位馬來西亞人學會了用地道閩南話形容茶湯——“古早味”,并計劃在家鄉檳城推廣安溪茶。
數據見證熱度:國慶中秋期間,安溪中國茶都廣場累計接待游客26萬人次,茶葉交易均價同比上漲7.6%。清水巖度假村住宿率超95%,云嶺茶莊園等民宿一房難求。
“我是來追星的,卻愛上了這片茶園。”湖南游客王女士笑著說。在支持偶像之余,她體驗了采茶制茶,朋友圈里滿是茶山照片——“原來安溪不只有鐵觀音,還有迷人的閩南語金曲。”
音傳四海,城興其時
華燈初上,安溪老街“阿勝面線糊”店里坐滿了客人。老板熟練地燙碗舀羹,收音機里正播放著賽事新聞。
“這幾天客人多了三成,”他擦擦汗笑道,“很多客人聽完歌會來吃夜宵,說我們這的古早味最地道。”
一場音樂盛會,點燃了整座城市的活力。從星級酒店到街邊小店,從旅游景區到出租車隊,無不感受到賽事帶來的熱潮。
在賽事推動下,如今提起安溪,人們不再只想到鐵觀音,還有動人的閩南語旋律。
通過世界閩南語金曲頒獎盛典暨海峽兩岸閩南語音樂大獎賽這一國際平臺,安溪的品牌形象從單一的“茶都”,成功升級為一個“有鄉音、有鄉愁、有活力、有底蘊”的現代化文旅名城,極大地提升了安溪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
“音樂賽事結束,感動卻留了下來。”縣文體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把這一IP常態化、品牌化,讓閩南語音樂成為安溪繼鐵觀音之后的第二張名片。
音樂賽事不僅是展示才華的舞臺,更成為一座城市文化軟實力與經濟發展硬支撐的集中體現。通過成功舉辦世界閩南語金曲頒獎盛典暨海峽兩岸閩南語音樂大獎賽,安溪正將“音樂+”模式深度融入旅游、產業與城市形象塑造之中,開啟以音促產、以文化城的全新篇章。
展望未來,安溪將繼續深化“以賽促融、以賽興城”戰略,通過持續引進和培育高端文化會展活動,推動文化、旅游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將短暫的“盛事效應”轉化為推動城市持續發展的“長尾效應”。
鄉音如水,流淌千年不息;茶香如霧,滋養城市精神。當世界的閩南語在安溪唱響,這座千年茶鄉正以音傳情、以茶會友,在每一個平凡的煙火日常里,續寫不凡的文化新篇。(融媒體記者 陳和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