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當智能產線將500人的車間壓縮至110人,企業為何仍喊“缺人”?為何本科畢業生走進技工院校“回爐重造”?
面對企業“用工荒”和年輕人“就業難”雙重困境,為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能人才,去年5月,福建省啟動“精匠班”就業培養一體化試點,探索“招生即招工,入學即入崗”的產教融合升級模式。
這種模式是否打破了人才供需的錯位?企業、學校與學生又經歷了怎樣的改變?近日,記者走進福建新大陸科技集團(以下簡稱“新大陸”)、廈門宏發電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發電聲”)的生產車間,對話校方、企業負責人與“精匠班”學生,探尋技工教育產教融合升級的破局之道。

在宏發電聲車間,企業導師(左)正在指導“精匠班”學生。記者 趙文娟 攝
矛 盾
新大陸智能制造中心負責人徐國海從業近20年,在車間見證了制造業的蛻變:5年前,車間有500多名工人,如今智能產線僅需110人,產量卻增長了兩倍多。
“機器換人”的背后,是人才需求的徹底顛覆——傳統流水線上“擰螺絲”的操作工,正被能維護智能設備、協調生產流程的高技能技工取代。
但現實卻是年輕人寧愿送外賣也不愿進工廠,企業開出高薪仍難覓良才。“社會對技工還停留在‘流水線上打螺絲’的刻板印象上,可我們現在需要的是高技能、復合型的技術人才。隨著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喝著咖啡擰螺絲’的愿景正走進現實。”徐國海說。
缺工不僅困擾著民營企業,國企同樣面臨人才缺口。為破解用工困境,福建省多家國企紛紛與技工院校合作開設“訂單班”:三鋼、青山紙業、福建兵工裝備有限公司、中國機械總院集團海西分院聯合三明技師學院成立“訂單班”,面向應往屆全日制專科以上畢業生、應往屆高中畢業生及本科畢業生招生;漳州技師學院也分別與福建龍溪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漳州市文旅康養集團有限公司成立“訂單班”,通過校企協同培養的模式,為國企精準培育一線急需的技能人才。
一邊是企業遭遇人才缺口,另一邊是大量應往屆畢業生就業難。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構性矛盾?徐國海分析,一方面,傳統制造業崗位因社會刻板印象、部分企業工作環境待優化等問題,難以吸引年輕群體;另一方面,企業智能化、數字化改造尚未徹底完成,部分生產線仍處于“半自動化”狀態,提質增效所創造的價值暫無法支撐薪資大幅提升,這讓追求“薪資與付出匹配”的年輕人更傾向于靈活就業崗位。
據了解,目前職業教育傳統體系中,學生所學的課程、技術是分散的,比如今天學設備操作、明天學理論知識,可到了企業實際工作中,就要把這些知識技能串聯起來,解決綜合問題。這種“碎片化學習”與企業需求的脫節,也加劇了人才供需矛盾。
一些年輕人的選擇,更直觀地反映了這種矛盾。

福建農林大學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圖為10月14日,該校智慧農業實驗室內,學生對種植的辣椒進行采樣檢測。記者 游慶輝 攝
今年9月份,本科畢業剛滿一年,黃怡潔再次走進校園。這次她的身份是三明技師學院的“新生”,選擇“回爐重造”,就讀于該校與青山紙業合作的制漿造紙工藝專業訂單班。
學前教育專業出身的黃怡潔,畢業后曾在一所公立幼兒園工作,考公考編是她最初的唯一目標,但是,一個報名崗位動輒幾百人競爭,實在“太卷”了。今年6月,她偶然刷到“訂單班”招生信息,得知畢業后有機會進國企。糾結再三后,她決定轉行學技術:“至少這條賽道能給我盼頭。”
和黃怡潔同班的蔡宇軒,2023年信息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畢業后,他到外面“溜了一圈”,干過保險銷售、造紙廠銷售,但父母總是不安心。得知三明技師學院國企訂單班的招生信息后,一家人都動了心。“進國企,工資可能沒有在外面跑銷售高,但安穩有保障。”蔡宇軒說。
今年,三明技師學院招收的首批國企訂單班有140人,其中“回爐重造”的本科畢業生有6人,高考成績達到當年本科錄取分數線的高中畢業生有7人。

閩江學院物電學院的學生在課堂制作零件。記者 游慶輝 攝
探 索
如何進一步推動技工教育產教融合,破解人才供需矛盾?2024年5月,福建省第一批技工院校“精匠班”就業培養一體化試點項目單位名單出爐。
什么是“精匠班”?省技工教育中心主任楊魯松介紹,“精匠班”由龍頭企業和學校聯合招生和培養,將企業制度、企業文化、企業技術標準等方面的內容融入日常在校教學中,讓學生提前更全面、更充分地理解和認識自己的崗位,從而更好地規劃自身的未來發展,也讓企業精準培養所需技術人才,實現“入學即入崗、畢業即就業”的培養目標。
據了解,“精匠班”由省技工教育中心牽頭,各個技工院校推選自己較為成功的“訂單班”合作案例報給省人社廳。省人社廳經過篩選、審核,確認并公布好的合作案例定為“精匠班”。福州第一技師學院信息工程系與新大陸合作的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精匠班”,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在新大陸智能制造中心,記者看到19名“精匠班”學生正穿著工服,分布在裝配、測試、打包等不同區域熟練地實操,每個學生都要在不同生產線輪崗,企業給每個學生都配一名帶教老師。

在新大陸科技集團智能制造中心,“精匠班”學生正在生產線上實習。記者 趙文娟 攝
新大陸數字產業學院企業方負責人吳行勇介紹,“精匠班”實行“雙班主任制”,校方班主任負責課程把關,企業班主任全程參與班級管理,明確學習目標、組織學生與企業互動,雙方共同跟進學生心理狀態和成長進程。學生中級工畢業后進入“精匠班”,第一年在實訓基地進行理論和實操培訓;第二年實戰,前半年跟崗實訓,在生產、品控、物流等崗位輪崗實訓,后半年頂崗實習,承擔獨立工序,同步考取高級工證。年終考核后,學生按技術深度與管理潛質,分流為“技術型”和“管理型”發展通道,成為企業的儲備干部。
三明技師學院副院長章鵬飛介紹,學校與合作企業在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實訓安排上深度協同,有效破解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兩張皮”問題:
課程設置上,企業依據崗位技術要求、工藝流程標準、職業素養等,提供詳細的“人才培養清單”,學校依據清單科學設置課程,改變了以往由學校單方面制定教學計劃、設置課程的傳統模式。同時,課程內容根據企業技術標準與行業革新進行動態調整。
師資配備上,企業選派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崗位能手到校授課,傳授行業前沿知識和技術,學校則定期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培訓、頂崗實踐,確保教師知識、技能與企業技術同步更新。校企雙方的教師還共同制定教學方案、編寫活頁式教材、評定學生成績。
實訓安排上,采用“學中做、做中學”工學交替模式,并將企業實際生產任務、技術改良項目或典型產品作為學生綜合實訓項目,由校企雙方共同完成實習考核評價。
在采訪中,企業相關負責人多次強調“精準”二字。除了技術標準適配外,更要培養學生對企業文化、崗位的全面認知。

在宏發電聲車間,廈門技師學院“精匠班”學生倪軍逸正在打磨模具。記者 趙文娟 攝
宏發電聲與廈門技師學院早在2021年就開始密切的校企合作。“與傳統‘訂單班’相比,‘精匠班’的崗位匹配精準度更高、培養更為系統,學生的留存率更高。”宏發電聲校企合作項目負責人李女士說,培養學生對企業的“熟悉感”和“認同感”是關鍵。
多位受訪企業負責人均表示,從入學開始,學生就沉浸在企業環境中,這使得他們的觀念、技能都能與未來職場銜接得更順暢。
蛻 變
24歲的蔡水林,已經是宏發電聲的“老職工”了。2023年7月,從高級工畢業后,他進入“精匠班”。初到企業實習,蔡水林有些茫然。
“三坐標測量儀、機器人操作檢測等技術,都是我在學校里不曾接觸過的。遇到問題,我們得學會自己摸索答案。”蔡水林說。
現在,蔡水林已經從高級工升級為預備技師,不僅能熟練操作三種不同品牌的電火花機床,還能幫助學弟學妹分析加工誤差,這讓他很有成就感。今年7月,蔡水林正式入職,月薪到手約7000元。眼下,他正利用業余時間學習自動化相關知識,準備考取技能證書。
如今在福州第一技師學院信息工程系“精匠班”學習的張鵬飛,也曾感到迷茫,但在接觸傳感器、控制器等設備后,他對物聯網產生了濃厚興趣。中級工畢業后,他選擇進入“精匠班”。
“在學校里,我們遇到問題,可以找老師,但是在企業,我們要自己嘗試各種方法排查異常,從零開始解決問題。”實習實操有企業訂單任務驅動,張鵬飛很快提升了技能,也走出迷茫。現在,他的職業規劃逐漸清晰。
再次回到校園,黃怡潔和蔡宇軒雖然像一張“白紙”,但畢業后的“漂泊”經歷,讓他們更加珍惜眼下的機會。現在,他們的目標是扎實學習理論、進廠苦練操作,爭取畢業后順利留用,成為一名優秀的技能人才。

閩清職專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實現職業教育與就業需求有效銜接。圖為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學生在學習維修技能。記者 游慶輝 攝
當前,制造行業技術迭代加速,設備不斷升級,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推進技工技能提升刻不容緩。“新時代技工不僅要精通本崗位的專業技能,還要有全局思維以確保生產流暢,更要具備主動學習與融會貫通能力。”宏發電聲模具分公司經理莊先生表示,從實際效果來看,“精匠班”學生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應變能力都比較突出,而且對自身的職業目標也更清晰。
制造業的變革還在繼續,“用工荒”與“就業難”的矛盾不會很快消失。“精匠班”里的年輕人,不再糾結于“技工有沒有前途”,而是專注于“怎么把技能練扎實”,他們正用努力一點點填補那道鴻溝!(記者 趙文娟)
記者手記
以“工學一體化”破題,讓技能人才與產業同頻共振
記者 趙文娟
走訪多家企業與技工院校后,“矛盾”二字始終縈繞在記者心頭:一邊是智能產線旁企業高薪難覓高技能人才的焦慮,一邊是年輕人在“闖”與“穩”間搖擺的迷茫。而“精匠班”的探索,恰似一把鑰匙,試圖解開“有活沒人干”的難題。
2025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打造“匠心福建”職業技能培訓品牌,破解“有活沒人干”。據統計,目前,福建省共有技能人才761.8萬人,而貼近產業需求、采取“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技工院校,正是補齊高技能人才缺口的主力軍。
不過,當下社會“重學歷、輕技能”的觀念仍根深蒂固,技工教育常被貼上“兜底教育”的標簽,功能被嚴重弱化。這直接導致技工院校生源不佳、標準不高,進而制約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
這就需要進一步深化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改革,提升技工教育質量和口碑。因此,福建省在政策配套、產教融合、資源布局等方面仍存在優化空間,可借鑒廣東、浙江等先進省份經驗精準發力。
政策上,參考廣東給予產教融合型企業金融、財政、土地優惠的做法,以及浙江省、市財政配套模式,出臺專項激勵政策并明確院校資金支持機制,激活校企參與動力。
產教融合方面,學習廣東“技工院校精準對接戰略性產業集群”和“專業動態迭代與產業集群同頻共振”的經驗,增加緊缺專業設置;借鑒廣東把“世賽標準融入教學”的實踐,推動科研與教學深度融合。
資源布局上,借鑒廣東“珠三角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粵東發展潮菜工藝”的梯度化專業布局,結合閩西綠色經濟、閩北農村電商等區域產業特色規劃專業,整合資源適配全省產業。
制造業的變革不會止步,“用工荒”與“就業難”的破解也非一日之功。我們要持續深化技工教育“工學一體化”改革,讓政策更給力、校企更同心、年輕人更有奔頭,才能讓更多技能人才與福建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十四五”奮進足跡|“十四五”以來自貿區2025-10-27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