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建設不僅是改造房子,更是營造一種有溫度的生活方式。”近日,安溪縣鳳城鎮上山村舉辦了一場以“閩臺鄉建鄉創”為主題的培訓活動,吸引了當地及附近村(社區)的經營者、返鄉青年、工匠能人等前來學習取經。

閩臺鄉建鄉創團隊在安溪藤鐵企業調研。
臺灣鄉建鄉創團隊——臺灣跨界自造陪護團隊運營長蔡幸爵現場授課,他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將自己和臺灣團隊多年來在福建、上海等地的鄉建鄉創經驗傾囊相授。“鄉村振興既要留住鄉愁,更要創造價值”“讓老房子說話,讓新產業生根”……蔡幸爵的新穎理念和經驗做法引發學員們的共鳴和熱議。
蔡幸爵曾在臺灣從事建筑行業20余年。2018年,福建在大陸首創以“鄉建鄉創”為主題的閩臺合作模式,吸引了許多臺灣青年跨海而來。2019年,蔡幸爵從臺灣新北市來到三明三元區,成立了一支由兩岸專業人士組成的鄉建鄉創團隊跨界自造,從三元區起步,逐步擴大陪護范圍,協助當地村民改變村容村貌、打造惠民空間、挖掘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不久前,跨界自造入駐了安溪縣鳳城鎮上山村,并以當地特產上山柿餅作為切入點,推出了柿餅系列文創產品和柿餅工坊、茶工坊微改造范式,讓村民們看見了鄉村發展的美好前景。“臺灣團隊給柿餅非遺工坊設計了表情包,并對產品進行重新包裝。有了文創的植入,檔次和品位一下子就上來了,商品的售價也高了。”上山村柿餅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林獎勵說。
培訓結束,再次走訪村民家時蔡幸爵說:“目前村規劃已經基本完成,接下來我們將開始做陪護式改造和管護。今后和咱們村鎮、和大家相處也會更緊密。”
作為閩臺鄉建鄉創合作省級補助項目,鳳城鎮上山村與跨界自造團隊簽訂了超過一年的全程式陪護合約。“有了閩臺鄉建鄉創團隊的幫助,上山村將飄起濃濃的‘閩臺味’。”上山村駐村第一書記上官培根說。(記者 吳洪 通訊員 吳旭東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