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福鼎敏灶灣,成排的玻璃纖維撐桿如琴弦一般在碧波上整齊鋪展,與遠處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漁村相映成趣。絡繹不絕的游客在潔凈的沙灘上漫步休憩,盡享美輪美奐的海景。
誰能想到,這片如今兼具“顏值”與“錢景”的海域,曾飽受海漂垃圾困擾。從傳統養殖到生態轉型,再到漁旅融合的全面開花,敏灶灣的蛻變,正是福建沿海村莊探索共同富裕路徑的一個生動縮影。
攥指成拳 抱團發展聚合力
敏灶灣海域是福鼎紫菜養殖的“黃金地帶”,滋養著沙埕鎮黃岐、交椅坪、后岙等8個沿海村。早年,隨著市場需求的激增,紫菜養殖一度出現“無度、無序、無質”的窘境。“各村為搶市場,拼命擴大自家海域養殖規模,管理跟不上,品質難保證,海漂垃圾也多,惡性競爭下,誰的日子都不好過。”沙埕鎮黨委在深入調研后精準把脈:癥結在于“一村一海”的壁壘和分散經營的模式。
單打獨斗難以為繼,唯有抱團才能突圍。2023年,沙埕鎮黨委創新思路,牽頭成立環敏灶灣漁旅發展聯合黨委,將地域相鄰、產業相近的8個行政村緊密聯結起來。
破局,首先要建強組織堡壘。聯合黨委建立了規范的運行機制和議事規則,由鎮黨委副書記擔任聯合黨委書記,產業帶動能力強的村黨組織書記兼任副書記,其余聯建村書記擔任委員。定期召開的聯席會議,成為共繪藍圖的平臺——共同編制片區海洋養殖規劃、旅游發展規劃;共議破解海上養殖品種單一、傳統設備易損耗等難題。
“以前是‘各掃門前雪’,現在是‘眾人拾柴火焰高’。”聯合黨委委員、黃岐村黨支部書記劉國府介紹,“我們統一規劃、統一行動,發展思路更清晰,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信心倍增。”攥指成拳,打破了村域壁壘,凝聚起共謀發展的強大合力。
一桿多用 碧波奏響綠色曲
漫步敏灶灣海岸,潔凈的沙灘令人舒心。然而,過去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傳統紫菜養殖依賴毛竹撐桿,存在易損耗、使用壽命短等缺陷,斷裂、廢棄的毛竹或沉入海底,或隨波逐流堆積岸邊,成為刺眼的海漂垃圾,不僅嚴重污染了敏灶灣海域和沿岸沙灘的生態環境,也成為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頑疾。
為破解這一“生態瘡疤”,八村果斷聯合行動。近年來,聯合黨委借助福鼎市“鄉村振興·富村貸”政策,整合聯建村4500畝海域發展紫菜玻璃纖維撐桿項目,創新采取“聯合黨委+支部+合作社+養殖戶”模式,通過“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分紅”,實現紫菜養殖從“散戶無序擴張”到“片區集約開發”的躍升。
近日,在敏灶灣碼頭上,養殖戶雷文禮和幾位鄉親一起,將租賃來的玻璃纖維撐桿裝上漁船。他掰著指頭給記者算起了“生態賬”和“經濟賬”:“以前自己買毛竹、自己安裝。毛竹不經用,一年就得換?,F在好了,直接從村里租玻璃纖維撐桿,一根用10年,省心省力還省錢。”他指著眼前清亮的海水,臉上洋溢著笑容:“更重要的是環境好了,咱們‘靠海吃海’的根基更牢靠了。”
而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在這里實現了雙贏。據統計,自推廣玻璃纖維撐桿以來,該片區已累計減少毛竹沉海量約7萬根,有效凈化了海洋環境。同時,養殖戶每畝可節約成本約300元,項目產生的租金收入高達440萬元,全部轉化為聯建村的村集體收入。
當地更進一步探索“一桿多用”新模式。在紫菜收成后,利用同一套玻璃纖維撐桿設施,續養二倍體牡蠣、海帶苗或生蠔等品種;同時,積極打造產業育苗基地,推動海洋養殖向多元化、高附加值方向轉型,實現“撐桿一桿雙用、租金一年雙收”的疊加效益。
人才聚灣 漁旅融合繪新卷
在水岙村紫菜育苗基地,科研專家正蹲在育苗池邊,手把手指導養殖戶苗種優選、病害生物防控等技術要點。
這樣的場景在環敏灶灣已是常態。為推動紫菜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八村聯合構建“引進來+育起來”的雙向人才機制,打破地域限制納賢才。一方面,對接科研機構,引導6名鄉村振興指導員和駐村第一書記組建“人才服務團”,推動玻璃纖維撐桿改良、海域水體檢測等項目落地;另一方面,深挖本土潛力,吸納本土養殖能手擔任技術顧問,開設“海上課堂”,開展“傳幫帶”培訓,培育了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漁民。
“我們搭建了‘土專家+科特派+鄉賢’三層人才庫,讓不同領域的力量形成共振。”沙埕鎮黨委副書記、聯合黨委書記林蓉介紹。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批外出打拼的人才開始返鄉創業。他們帶著資金、視野和文旅經驗,在家門口開起特色民宿、打造文創空間,極大豐富了旅游業態,實現興村富民。今年“五一”期間,該片區接待游客近1.3萬人次,人氣持續攀升。
“今年我們借助電視劇《喜劇之王》IP輻射帶動效應,結合G228旅游國道建設契機,打造11處影視地標打卡點,推動形成‘漁旅結合、以漁促旅、以旅興漁’的產業發展新格局。”聯合黨委副書記、大白鷺村黨支部書記董帝金說。
數據是發展最有力的見證。從昔日的“薄弱村”到如今的“共富片”,環敏灶灣片區的蛻變令人振奮:2024年,8個村平均村集體經濟收入躍升至80萬元以上,村均增幅超過60萬元,帶動就業超1000人。(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周佩青 通訊員 夏巖緣 王子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