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福建省消委會聯合中國消費者雜志社及黑龍江、江蘇、浙江等16個省市的消協組織,共同發起了一場名為“護銀齡 破暗域”的私域直播亂象消費調查并發布了調查報告。
所謂私域直播,一般是通過建立微信群或私聊發送直播鏈接,邀請特定人群觀看。一段時間以來,以線上私域直播為渠道的新型“坑老”騙局憑借其封閉性和隱蔽性,成了不少不良商家規避監管的“法外之地”,讓許多辨識能力相對較弱的老年人吃了虧。
調查顯示,近半數(49.66%)消費者曾遭遇“虛假或夸大宣傳”。普通食品被吹成能“根治”糖尿病、高血壓的“神藥”;一款普通飾品,竟被宣稱能“釋放能量,打通血脈”。更有超過四成(42.52%)消費者指出,直播間里充斥著“最先進”“唯一”“100%有效”等極限詞和違禁詞。
為規避監管,一些直播間不直接賣貨,而是通過“連麥分享”進行“洗腦”。所謂的“病友”情緒激動、臺詞熟練:“我吃了這個產品,三十年的老毛病三天就好了!”
這些“托兒”通過精心編排的劇情,刻意營造“立即起效”“錯過即虧”的緊迫感。部分直播間里,穿著白大褂的“教授”侃侃而談,聲稱擁有“重大技術突破”;或利用老年人對疾病的恐懼,渲染“再不調理就晚了”的焦慮,進而推銷高價保健品。
當老年人發現自己上當后,維權之路卻布滿荊棘。
首先是證據不足,關鍵記錄未保存。調查顯示,盡管有85.83%的消費者有保留證據的意識,但多數人只保存了付款記錄(60.79%)和聊天截圖(51.05%)。而最關鍵的直播錄屏,僅有14.32%的人想到保存。
其次是交易隱蔽,付款方式“去平臺化”。私域直播常引導用戶通過微信轉賬、個人收款碼、群紅包等直接付款,一旦出現問題,商家可直接“拉黑”或消失。超過四分之一(26.47%)的消費者遭遇過“贈品高額運費”陷阱;還有近一成(9.77%)消費者反映,要求售后時直接被“拉黑”。
調查中,19.07%的消費者表示分不清私域直播與淘寶、抖音等正規平臺直播的區別,這進一步增加了維權難度。
面對亂象,福建省消委會發出呼吁,要壓實主體責任,建好“防火墻”。
“平臺應建立直播主體實名備案及資質動態驗證制度,對私域直播內容保存不少于90天,交易記錄、互動內容等關鍵信息保存不少于6個月,社群聊天記錄保存不少于360天。同時,鼓勵平臺研發高風險直播間識別模型,及時預警、攔截違規行為。”省消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監管部門還應開通針對私域直播交易的“銀發通道”便捷投訴入口,推動建立“平臺—市場監管—消協”三方聯動的在線調解機制,讓老年人維權“少跑腿、快解決”。鼓勵行業協會牽頭制定私域直播行業自律公約,定期公示違規主播與商家名單,發揮行業自律與社會監督的力量,共筑私域直播良性生態。(記者 林智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