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有限的幫扶資金發揮更大的富民效應?如何為經濟薄弱地區精準打造適宜的項目?如何協同實現村民增收、村集體增收和鄉風文明?
答案之一就是——以工代賑。
以工代賑,作為穩就業穩經濟政策工具之一,包含促進就業增收、提升基礎設施、推動區域發展等多種功能。
截至7月,國家共下達我省2025年以工代賑中央補助資金超3.9億元,支持實施94個以工代賑項目,創近年來以工代賑項目資金總額歷史新高。此外,我省還安排省級預算內投資以工代賑專項資金2000萬元、省級財政以工代賑配套資金2558萬元,支持31個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項目精準——
群眾家門口就業增收
立秋雖過,光澤縣止馬鎮新振肉制品廠旁的柏油路上,仍翻滾著熱浪。不時有冷鏈車駛過,將圣農集團生產的雞肉送入廠房。路邊一塊石碑上,“以工代賑示范項目永久性公示”字樣十分醒目。
新振肉制品廠里,肖昌才和同事在冷氣下穿著厚厚的工作服,負責將肉制品串上竹簽,月工資為5000元左右。
今年59歲的止馬鎮杉關村村民肖昌才,參與了新廠區的建設,并成為公司員工。“修路的時候,我和老伴、子女得空就來干活。一家人光靠這個以工代賑項目就賺了幾千元呢!”他告訴記者,廠里工作強度不大,計件發薪的形式靈活,很適合自己。
2023年,新振肉制品廠配套基礎設施項目獲得中央以工代賑補助資金500萬元,地方配套資金700萬元。按照不低于30%的勞務報酬比例標準,該項目向參與建設的村民直接發放工錢150萬元。
“配套基礎設施有保障,廠子發展蒸蒸日上,鄉親們干活的熱情更足了。”工廠負責人馮維敏介紹,職工超九成是附近村民,且吸引了11個村投資入股。
在長汀發力升級河田雞產業時,各級以工代賑資金的到來猶如陣陣及時雨。
步入新建的長汀縣策武鎮河田雞養殖基地,護岸、溝渠齊整,糞污處理簡易用房已經投用,原先的土路和危橋也完成了改造……這些都受益于以工代賑資金?;啬壳按鏅?.2萬羽河田雞,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20萬元;安置了12戶脫貧戶入園務工;帶動30余戶村民養殖河田雞。
“項目獲得了中央以工代賑補助資金850萬元,優化后的基礎設施減少了養殖戶的后顧之憂。項目落成后,可帶動各村養殖場及散養農戶擴大養殖規模,形成帶狀成片效應。”策武鎮黨委書記范育鋒對河田雞產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賑到實處——
經濟和社會效益雙贏
以工代賑項目具有公益屬性,不僅要實處用工,也要賑到實處。如此,才能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過去我們一個村就有11張麻將桌,現在已經沒什么人打麻將了。”李新文在寧化縣安樂鎮謝坊村當了8年的黨支部書記。在他看來,鄉風的轉變不僅源于產業基礎增強帶來的致富機遇,也要歸功于以工代賑。
謝坊村地處寧化縣南大門,2023年被評為福建省休閑農業示范點。依托當地種植多肉植物的產業基礎,計劃利用休閑項目“樂野小鎮”后山的景觀資源,建設一條供游客游覽竹林、瀑布的步道。
然而,步道所屬的林地分屬各家各戶,機械進場開展作業不便。如何順利推進項目建設?寧化縣創新建立的以工代賑“333”長效機制發揮了作用。
“333”長效機制,包括加強項目謀劃的“三個聯系”,提升項目實效的“三個統一”,鞏固項目效益的“三項機制”,涵蓋了以工代賑項目的前中后期,確保項目落實。相關經驗獲國家發展改革委肯定并推廣。
當地在步道項目建設前期,詳細摸排用工需求,為脫貧戶提供公益性崗位;項目中期,建立統一用工組織、統一技能培訓、統一管理模式;項目后期,建立設施管護等機制,聯動縣林業局和文旅局、鎮、村形成三級管護。
“以工代賑建步道,不僅發工錢,還帶來了更多賺錢的機會,村里崇尚勞動的氛圍也更濃厚了。”李新文對村民生活的改變如數家珍,經過工匠現場教學,村民王水生學會了鋪石板技術;依托步道帶來的客流,曹永生開設了竹編課堂,豐富旅游產品;留守婦女董淑蓮新開的農家樂旺季座無虛席……
不僅在寧化,其他地方也紛紛創新機制,亮點可圈可點。南平市率先出臺《以工代賑項目村民自建工作指南(試行)》,以定額管理革新、三級聯動賦能、協同融合發展三大舉措優化管理體系。運用該機制的政和縣外屯鄉稠嶺村基礎設施提升項目,總工期比同類項目壓縮10%,相關做法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新時期以工代賑工作指引》,并向全國推廣。
加力擴圍——
補齊鄉村振興的短板
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多年來,以工代賑項目持續補齊各地制約鄉村振興的短板。 如今,我省“產業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資產折股量化分紅”的以工代賑項目運作模式,漸趨成熟并被普遍采用。
長汀縣河田鎮南塘村受益于文旅配套基礎設施以工代賑項目,提升了公共基礎設施,已連續舉辦4屆“河田雞文化節”,實現一二三產聯動發展。該項目累計為南塘村培訓務工群眾92人,設置公益崗位14個,發放勞務報酬205萬元。
“文旅配套基礎設施提升后,串聯起窯下車田寨、三洲濕地公園等旅游景點,預計今年新增游客15萬人次。”南塘綠之夢家庭農場負責人易小貞介紹,周邊餐飲業、住宿業商戶已達10余家。
記者從省發改委區域經濟處了解到,今年國家加力擴圍開展以工代賑工作,我省中央補助資金大幅增長。落地的項目更多著眼于助力特色產業發展、提升鄉村造血能力,部分項目資金的勞務報酬占比超過50%。
以工代賑更大的圖景,是推廣運作模式和相關機制。
以武平縣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為例,雖然并非以工代賑專項項目,卻因其點多面廣、項目周期長、技術相對簡易等特點,適合借鑒以工代賑管理模式。“我們盡量從本地雇傭工人,因為事關自己用水,村民積極性較強,與受工程影響的村民溝通也更順暢。”福建水投集團武平水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鐘貴林介紹,該項目發放勞務報酬共約3370萬元,解決本地務工需求927人。在省內同類項目中,該項目所發勞務報酬占總投資的比例居前列。
這種借鑒以工代賑的做法,已在全省多地的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中施行,不僅讓村民在家門口學技術、賺工資,也讓企業節省工人住宿等開支,節約了總成本。
當下,省級層面建立的以工代賑部門協調機制日漸完善。由省發改委牽頭,負責政策銜接、計劃分解下達、資金投放、督促檢查等工作,省級15個部門形成聯動,切實保障以工代賑項目發揮長期效應。據統計,2025年全省125個項目總投資約6.24億元,統籌撬動各類地方配套資金1.86億元,預計可吸納項目周邊農村群眾務工就業1.02萬人、發放勞務報酬1.8億元。(記者 賴昊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