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質齊升
1-9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4%,居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第二位;工業稅收同比增長5.0%,工業稅收占稅收總額比重達到38.4%;1-8月,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5.2%
向新向智
1-9月全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8.4%,高于全國、全省,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40%;新增3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近年來最高,累計培育21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眼下,企業“三季報”陸續出爐。
創業9年的碩橙(廈門)科技有限公司,在自己闖出的新賽道上漸入佳境。“碩橙科技是國內首批將垂直大模型應用于工業智能運維、安全監測、質量檢測領域的人工智能企業,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產值同比增長61%。”碩橙科技總經理樸永煥向記者介紹。
一輛輛金龍客車在廈門東渡港區現代碼頭順利完成裝載,漂洋過海。前三季度,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以9152輛的出口總銷量,實現同比增長77.99%的亮麗數據。
工業勁帆立潮頭,實干筑穩高質量。今年前三季度,廈門工業經濟運行交出一份量質齊升的“成績單”——1-9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4%,居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第二位;1-9月工業稅收同比增長5.0%,工業稅收占稅收總額比重達到38.4%;技改投資連續6個月保持35%以上的增長速度,全省排名第一。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
今年來,市工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積極應對外部形勢的變化挑戰,深入實施先進制造業倍增計劃,以產業項目攻堅和投資項目攻堅(“雙攻堅”)行動為重要抓手,全力穩增長、擴投資、育動能,工業經濟運行延續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的良好態勢。
看發展之“質”
效益向好 重點行業強勁支撐
在太古發動機服務有限公司,維修工程師們有條不紊地對數十臺發動機進行維修,這樣繁忙的景象時常可見。今年1-9月,廈門航空維修制造產值同比增長30%,全年產值、增速有望雙雙創新高。
產業增長面的廣泛覆蓋印證了“穩”的底氣。數據顯示,1-9月全市35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有六成以上行業實現正增長。其中,金屬制品業,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行業跑出“加速度”,增加值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既有量的增長,又有質的提升。1-8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0.3%,高于全國、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5.2%;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7.13%。數據背后,呈現的是企業效益持續向好。
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藝明表示,從今年前三季度數據來看,工業支撐作用進一步夯實。
看產業之“新”
攀高向新 新產業新動能加速成長
廈門時代和中創新航分別是動力電池市場份額全球第一和第四的企業在廈設立的重要生產基地,新能安在無人機電池和電動兩輪車電池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海辰儲能是儲能電池出貨量全球第二企業……廈門“無中生有”打造了一條新能源電池產業鏈,如今已碩果累累。
今年以來,我市鋰離子電池行業產值同比增長超60%。
在轉型升級、動能轉換的關鍵期,“向新向綠向智”成為先進制造業走強的核心密碼。
1-9月全市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8.4%,高于全國、全省,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40%;新增3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近年來最高,累計培育213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智改數轉”步伐加快,475家中小企業完成數字化改造……數據折射發展態勢,廈門新產業新動能加速成長,新質生產力不斷壯大。
看未來之“勢”
投資提速 工業“巨無霸”項目接連落地
近日,總投資200億元的士蘭微新項目簽約落地廈門。該項目將建設12英寸(1英寸為2.54厘米)高端模擬集成電路芯片制造生產線,填補國內汽車、工業、大型服務器、機器人、通信等產業領域關鍵芯片的空白。其中一期計劃今年底前開工建設。
工業投資捷報頻傳。此前,中創新航三期二階段、火炬開發高性能鋰電等一個個“巨無霸”項目陸續開工。
今年來,市工信局加強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續挖潛,“雙攻堅”行動有力有效。
“投”出新未來,“改”出新機遇。市工信局穩步推進全國首批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建設,組建“政府+銀行+數商”技改專班,會同財政部門聯合推出技術創新基金政策升級版,企業融資成本最低可達1%,累計帶動企業技改投資超700億元。技改投資穩步增長,1-9月累計增長36.3%。數字之中,蘊含的不只是短期成績,更是長期之“勢”。
成績來之不易、奮斗成之惟艱。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全力以赴穩工業、抓項目、強創新、優環境,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4+4+6”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廈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工業“壓艙石”作用,為“十四五”收官、“十五五”開局奠定堅實基礎。
(廈門日報記者 劉艷 李曉平 通訊員 蔡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