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海上環衛系統的應用,大大提高海漂垃圾治理效率。
十月的廈門,海天一色,碧波萬頃,旖旎的濱海風光,吸引著無數中外游客。在廈門海域,不時可見海上環衛船只往來穿梭作業,確保廈門碧海銀灘始終保持顏值在線。
廈門市高度重視海域保潔工作,近年來持續完善國內領先的海上環衛機制,逐步形成海漂垃圾治理“廈門模式”,2025年1-8月海漂垃圾分布密度較2024年同期降低40.83%,持續保持全省最優水平。
強化投入
近岸海域保潔實現全覆蓋
“嘟……”隨著汽笛鳴響,每天清晨,廈門海上環衛站的機械清掃船離開環衛碼頭,駛入廈鼓海域,開始新一天海漂垃圾搜尋工作。
當發現海漂垃圾時,機工按下按鈕,船上的翻斗扎入水面以下三五十厘米,將垃圾攔截,隨后,翻斗再抬起,大致篩出其中的塑料瓶等可回收物后,倒入橙黃色的垃圾收集箱。
“廈鼓海域周邊有鼓浪嶼、鷺江道,是展示廈門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們海域保潔的重點區域。”市環境衛生中心衛生科海域組相關負責人說,除了機械清掃船在海上打撈海漂垃圾外,還有一些小型保潔船在近岸海域巡回保潔。
廈門地處九龍江入海口,上游九龍江沿岸的水草、樹枝順流而下,成為廈門海域海漂垃圾的主要構成,此外,還有一些零星生活垃圾、漁業垃圾等。
早在1994年,廈門在全國率先成立海上環衛站,開展海域保潔等工作。近年來,廈門加強投入保障,在2023年將海域保潔面積擴大到近岸海域全域230平方公里,實現海域保潔常態化、網格化、全覆蓋。
目前,海上環衛站配備了作業人員140余人,環衛碼頭3座、吊卸點3個,無人機4臺、機械清掃船8艘、巡查快艇2艘、小型保潔船舶44艘、作業車輛19部等設施設備,每日根據岸線公共視頻、海漂垃圾預測預報、無人機巡查,結合智慧海上環衛平臺,科學調度船舶巡回作業。
海上環衛站每年清理海漂垃圾約3000噸,對打撈清理上岸的海漂垃圾做到科學分類、日產日清。
科技賦能
智慧海上環衛系統高效運行
和在岸上的垃圾相比,海漂垃圾受風浪、潮汐等影響,漂浮不定,清理難度更大。如何保障海上作業安全?如何快速精準打撈清理海漂垃圾?廈門市環衛部門持續向科技要安全、要效率。
今年7月8日傍晚,強對流天氣突襲廈門,局地陣風達8-12級。當時,海上環衛站100多名作業人員正駕駛著4艘大型機械保潔船和40艘小型保潔船在海域進行日常保潔作業。憑借智慧化監管體系準確預判、快速反應,所有人員和船舶安全撤離。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市環境衛生中心持續創新安全管理機制,集成天氣、潮汐等多元數據,及時向作業船舶發布預警信息;利用北斗、雷達、AI視覺識別等技術,開展船舶動態監控與碰撞預警;小型海域保潔船舶定位設備設置傾斜報警,同時,船員佩戴落水報警設備……一系列安全措施的落實,為海上環衛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走進海上環衛指揮調度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海漂垃圾的預測動向和移動軌跡,岸上調度人員和海上作業人員保持實時溝通。
海上環衛站建成了智慧海上環衛系統,通過模型預測、公共視頻、無人機等科技手段,實時精準鎖定海漂垃圾“動向”,為合理部署清掃保潔力量提供參考和指導,大大提高海漂垃圾治理效率。
2023年,廈門智慧海上環衛系統獲評“2023中國環衛數字化轉型典型示范優秀案例”;2024年,獲中環協頒發的“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二等獎,并入選“環境衛生行業實用技術年度典型案例”。
區域聯動
加強九龍江入海口保潔
清晨,初升的太陽驅散了九龍江入海口的薄霧。在廈門海上環衛站,公共視頻實時捕捉著九龍江入海口的細微變化,一旦發現垃圾聚集,將立即調集保潔船只向目標水域集結。
同飲一江水,共抓大保護。今年4月,廈門和漳州兩地國企簽署廈漳水域(九龍江入海口)保潔服務合作協議,兩地既分工明確,又相互配合:漳州方面主要利用屬地優勢和小型保潔船只,負責九龍江河口狹小水域、岸灘、紅樹林區域保潔;而廈門方面則利用智慧海上平臺和專業機械化保潔船舶優勢,承接九龍江河口開闊水域保潔作業,既避免漳州重復配置機械保潔船,又將關口前移攔截打撈,有效減少九龍江漂入廈門灣的海漂垃圾。
海漂垃圾的有效治理,助力廈門東南部海域獲評國家級第二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同安灣獲評國家級第三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大嶝海域、西海域獲評省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廈門海上環衛“四化”治理機制被國家發展改革委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和經驗做法清單……
邁上新征程,海漂垃圾治理“廈門模式”將持續深化拓展,為美麗海灣建設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廈門日報記者 吳海奎 通訊員 李小燕 黃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