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5日電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23日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這次重要會議引發多國人士和國際輿論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十五五’規劃”“高質量發展”“綠色創新”“高水平對外開放”“互利共贏”……這些全球媒體和學者熱議的關鍵詞,展現了世界對于共享中國發展新機遇的熱切期待。

這是2025年3月19日拍攝的位于上海浦東新區的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滴水湖畔的西島中銀金融中心項目建設工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以“五年規劃”為世界提供確定性
新華社記者借助大數據工具,梳理了世界各地105家媒體近期關于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的報道,結果顯示“五年規劃”是最高頻出現的詞之一。各國媒體和學者認為,“十五五”規劃建議不僅是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對世界也具有深遠影響。
西班牙《世界報》的文章說,對中國人民而言,每一個五年規劃都顯著改善了民眾生活,并引領著這個東方大國的發展進程。五年規劃是一幅戰略路線圖,描繪著今后五年里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
“五年規劃是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巴國際政策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愛德華多·雷加拉多說,中國提出要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十五五”時期對這一目標而言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階段,“十五五”規劃建議具有廣闊的戰略視野,將對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和社會長期穩定起到重要作用。
多國媒體和學者認為,“十五五”規劃建議展現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穩健、務實的發展前景”,給世界注入信心。
巴西《論壇》雜志指出,國際形勢正經歷劇烈變化,中國憑借長遠眼光和戰略規劃展現出的發展穩定性和政策連續性備受全球關注。《哈薩克斯坦實業報》評論,當今中國是“確定性的綠洲”,中國的五年規劃將推動本國發展,也將為全球穩定發展作出貢獻。
“我們密切關注中國的治理規劃。”《哈薩克斯坦實業報》援引吉爾吉斯斯坦副總理埃迪爾·拜薩洛夫的話報道,中國是全球經濟的重要引擎,中國的穩定發展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對中亞等中國周邊地區將產生重要積極影響。
以“創新”“綠色”推進高質量發展
這次會議提出的“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高質量發展”是國際媒體相關報道中另一個高頻詞。與此相關,“創新”在外媒報道中被頻頻提及。

這是2025年7月1日在位于合肥的中電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體驗館內拍攝的“墨子號”量子衛星模型。新華社記者張鋮攝
“在中國未來的重點任務清單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創新是重中之重,展現了中國對科技進步的高度重視。”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文章認為,中國正在國內消費、數字經濟以及新能源汽車和人工智能等先進制造業領域鞏固高質量發展勢頭,并推動經濟模式轉型。
今日歐洲新聞網站尤其關注中國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等舉措,認為中國正在以創新“促進增長引擎的轉換”。“這不僅包括把人工智能、綠色制造和生物技術等先進技術融入產業體系,還包括加強高校、企業和研究機構之間的協同,把創新轉化為重要的發展優勢。”
四中全會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近年來,中國在綠色發展方面成果突出,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跑世界。“綠色”成為國際媒體關注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另一個關鍵詞。
澳大利亞洛伊解讀者網站文章展望,中國鋼鐵、化工和機械等傳統行業將進行“智能”和“綠色”升級。
伊朗“亞洲新聞”網站認為,這次會議強調加快綠色轉型,勾勒“美麗中國”愿景。中國在“十五五”期間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同時,還將繼續培育與新能源相關的新興產業,“綠色生產力”已成為中國現代化道路上的標志性特征之一。
“在我看來,未來五年,中國將鞏固自身在綠色增長與技術創新方面的全球引領地位,為21世紀包容和可持續發展樹立標桿。”中歐數字協會主席路易吉·甘巴爾代拉說。

這是2024年11月4日拍攝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舉辦場地——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外景。新華社記者王翔攝
以“開放”“一帶一路”促進共同發展
國際社會關注中國未來發展,更關注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四中全會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開創合作共贏新局面。“開放”成為國際媒體高度關注的“熱詞”之一。中國與世界共享機遇、共同發展的堅定決心獲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
“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清零’、 服務業開放穩步擴大、自貿試驗區在全國范圍設立……”加拿大“數字雜志”網站文章細數中國近幾年實施的開放措施,指出“中國的發展活力源于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合作”。
“中國不斷提升開放水平,擴大合作空間,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寶貴的合作機遇。”沙特利雅得政治和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阿卜杜勒·阿齊茲·沙巴尼說,“中國在‘十五五’期間將繼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這讓世界尤為期待。”
不少國際媒體關注到,四中全會公報在提到“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時,特別提出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中國對外合作的一張亮麗名片,在外國媒體和學者眼中正是中國擴大高水平開放的生動體現。

2023年4月13日,中老鐵路開行國際旅客列車,從老撾萬象站駛出的D888次“瀾滄號”列車行駛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境內的中老鐵路橄欖壩特大橋上。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
“在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今世界,中國的開放政策讓各方可以共享中國經濟增長機遇。”《今日巴基斯坦報》文章評價,共建“一帶一路”已進入新階段,向數字互聯互通、綠色技術合作等領域拓展,不斷為巴基斯坦等合作伙伴提供新機遇。
土耳其安卡拉全球咨詢集團總裁居爾敘姆·阿克布盧特說:“中國持續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給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帶來福祉。”
“中國在以開放姿態與世界攜手合作的過程中,讓其他國家感受到平等、互信與相互尊重,是各國值得信賴的好伙伴。”南非經濟學家桑迪萊·斯瓦納說,中國始終以實際行動深化同各國互利合作,推動共同繁榮發展,希望推動人類社會擁有一個命運與共的美好未來。
策劃:李忠發 韓墨
主筆:席玥 劉贊
參與記者:蔣國鵬 蔣彪 康逸 王騰飛 白舸 羅晨 王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