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城市的黎明,在碧波蕩漾的海面,在整潔明亮的公廁,有一群身影始終在默默守護。他們是這座城市的“美容師”,用汗水洗凈街巷,用辛勞守護蔚藍。10月26日,福建省第30屆、廈門市第34屆環衛工人節即將來臨,本報“分出新時尚 共創綠生活”專欄特別推出“環衛擔當 凈美廈門”系列報道,將筆觸和鏡頭對準這些最可敬的勞動者。
本系列報道將深入環衛工作一線,全方位聚焦廈門在道路清掃保潔、海漂垃圾治理、生活垃圾分類、末端垃圾處理、公廁服務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創新實踐與寶貴經驗。我們將通過挖掘一線典型案例,生動展示從陸地到海洋、從收集到處理、從傳統清掃到智慧管理的廈門環衛全景圖,呈現“高顏值”城市背后精細化的治理水準與人文溫度,展現廈門環衛行業高質量發展生動實踐。
“走遍了全國大半城市,只在廈門遇到如此的細節!這是這個城市里人與人之間的體貼與信任。”今年,一對退休夫妻的旅居分享意外“走紅”——他們將廈門列為旅居首選的細節之一,是這座城市的公共廁所。走進廈門街頭的環衛公廁,最先感受到的是無異味的清新空氣,目光所及潔凈锃亮,洗手臺、地面不見污漬,免費卷紙也貼心配齊。
這份舒適背后,有實時更新的廁位引導屏、自動運轉的消殺設備在默默支撐,用科技守護便捷與潔凈。這正是廈門推動公共配套服務向精細化、智能化、人性化轉型的實踐,讓公廁從功能性設施,蛻變為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
精細化管理
細節控
筑牢服務品質根基
在關于廈門的評價中,不少游客由衷感慨:“廈門的公共廁所從細節上詮釋了文明城市的形象內涵。”
廈門在公廁建設與管理中,確實稱得上是不折不扣的“細節控”。通過科學規劃合理優化公廁布局、嚴格落實公廁建設標準、加強公廁工作人員管理等措施,確保公廁設施完備、功能齊全,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構建全鏈條精細化管理體系,不斷提升服務品質,讓公廁褪去“臟亂差”的標簽,實現“華麗變身”。
在管理標準上,廈門為每座環衛公廁配備專屬管理員,對日常保潔、設施維護、消殺除臭等工作進行規范化管理。從無障礙通道是否暢通、應急鈴能否正常響應、照明燈具是否明亮,到洗手池、地面、廁位等區域是否無污漬、無異味,均被納入標準化檢查清單。
在空間布局與設計上,廈門堅持“因地制宜、景廁相融”。在確保公廁分布與人口密度、人流需求相匹配的基礎上,各區結合地域特色打造“一廁一景”:海滄區沿海公廁采用現代科技風,生活區公廁主打溫馨居家風,工業區公廁則以簡約大氣風格呼應周邊環境;環東浪漫線旁的公廁把海風與綠意融入如廁體驗;園博苑珍樹林公廁通過造景與“園博苑八景”主題彩繪,將雅致園林意境搬進公廁;海滄灣公園的“城市服務空間”更是突破傳統,在提供如廁功能的同時,增設行李暫存、應急充電服務,讓公廁成為兼具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城市節點。
從“專人專管”的標準化作業,到“一廁一景”的特色設計,廈門以精細化管理讓公廁成為街頭巷尾的“風景線”,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的同時,更讓市民游客感受到城市管理的溫度。
智慧化賦能
新科技
讓環境更潔凈
積極引入智能設備與技術,推動公廁從“人工保潔”向“智慧環衛”升級。近年來,廈門以科技手段解決清潔效率、環境監測、應急保障等核心問題,讓公廁環境更潔凈、服務更高效。
在清潔與引導環節,智能系統成為“得力助手”。全市智能公廁均配備LED智能引導屏,實時顯示男女廁位空閑數量,避免市民盲目等待;廁位門板搭載感應沖水系統,使用者離開后自動啟動沖水。翔安區、海滄區更率先試點投入智能保潔機器人,如廁人員離開后,機器人會沿預設路線開展“地毯式清潔”,涵蓋高壓沖洗、擦拭吸干、殺菌消毒全流程,不僅提升清潔效率,更解決了地面水漬、衛生死角等難題。
在環境與應急保障上,科技手段也大展身手。新建公廁普遍安裝排風系統與除臭裝置,搭配氨氣、硫化氫等氣體智能監測設備,一旦指標超標便自動啟動凈化程序,確保空氣始終清新;部分公廁引入泡洗式生物抑菌技術,從源頭減少異味產生。針對突發停電問題,部分公廁加裝智能儲電系統,斷電后可自動切換供電,應急保障照明、排風、沖水等基礎功能連續運行5至7天。
智能化措施的落地,讓公廁環境更潔凈、服務更貼心,也為市民游客營造了更安心、舒適的如廁環境。
人性化服務
真便民
傳遞城市溫暖
廈門始終將“以人為本”作為公廁建設的核心理念,從“找得到、用得好、有溫度”三個層面,構建覆蓋全人群、全場景的便民服務網絡,讓公廁傳遞城市關懷。
截至目前,全市現有公廁近2000座,建成區平均每平方公里4.59座,基本形成“15分鐘如廁圈”,且各區環衛公廁均實現24小時免費開放。作為人流密集的主要旅游街區,中山路商圈組建“愛心公廁”聯盟,商家張貼“共享衛生間”標牌對外開放,有效補充了公廁資源;熱門景點與商圈增設線路引導圖,標注公廁位置與距離,讓游客游覽得更安心;老城區深巷內的公廁則采用地圖式指引牌,配合二維碼導航,市民游客可以“按圖索驥”;“i廈門”App開通了“環衛公廁導航”功能,支持一鍵導航;在部分大型公廁內部,還設置了分流導航圖,高峰時段引導人流前往周邊空閑公廁,緩解排隊壓力。
聚焦特殊需求、細化便民細節,廈門也不斷提高公廁的使用舒適性。在每座環衛公廁的入口顯眼處或男女廁入口的公共區域,均配備免費廁紙,急人所急,解人所難;部分公廁還試點安裝了物品遺留提醒架與掛鉤,若使用者離開時置物架仍有物品,感應設備自動通過廣播發出提醒,減少物品遺落風險;部分公廁更設置了第三衛生間,配備兒童坐便器、嬰兒護理臺、緊急呼叫按鈕等設施,部分第三衛生間升級為電動門,輕觸屏幕即可自動開關鎖,極大便利輪椅使用者與帶嬰兒車的家長;部分公廁還引入智能自動救助系統,使用者可以主動按下呼叫器求助,若長時間未開門也會觸發自動報警,筑牢安全防線。
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公廁融入“愛心驛站”功能,如翔安的鼓巖社區公廁為環衛工人、快遞員等戶外勞動者提供休息、飲水、加熱餐食等服務——夜幕下,戶外勞動者們在“愛心驛站”加熱晚餐、倒杯熱水的場景,成為城市溫暖的縮影。在海滄城區各環衛公廁還設有休息室、淋浴間、廚房等,在公廁環境改善的同時,也為管理員創造了更優質的工作條件,實現“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雙向關懷。
如今,廈門的公廁已不再是單純的功能性空間。從精細化管理鞏固品質、智能化技術提升效率,到人性化服務傳遞溫度,這些潔凈清新、智慧便民的公廁,正以“小窗口”展現“大文明”,成為廈門城市治理能力的生動注腳,也為市民游客的美好生活增添了更多幸福感與獲得感。
(廈門日報記者 柯笛 通訊員 陳建權 周曉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門:助力視弱群體暢行 公交視弱輔助系統2025-10-16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