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紛紛打卡“嶼見閩南”景區。記者 陳成沛 攝
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央視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廈門篇播出。在這里,非遺不再是陳列的冰冷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的活態文化。無論是傳承人手中細膩的漆線、孩子口中傳唱的童謠,還是嘉賓親手體驗的工藝、觀眾席間的歡聲笑語,都傳遞出鮮明信息——非遺的生命力源于大眾的認同與參與。
作為節目的核心取景地,“嶼見閩南”景區成為全國矚目的文化新地標。節目中,南音、高甲戲、漆線雕、閩南童謠等非遺項目驚艷亮相,讓這座全國首個“閩南幻境主題景區”人氣飆升,非遺體驗活動持續火爆。這個假期,“嶼見閩南”景區推出《非遺里的中國》同款沉浸路線,市民游客換上傳統服飾、體驗漆線雕、制作油紙燈籠,還能參與“中秋博餅”非遺活動,贏取“狀元貼”,感受金榜題名的喜悅。景區以“傳播閩南文化、傳承活態非遺”為核心,融合閩南文化與現代消費場景,成為假期廈門文旅融合的新亮點。
10月6日至8日,“天涯共此南音月·四海同慶中國心”2025年南音展演在“嶼見閩南”景區連演三天,來自廈門、泉州、香港、臺灣等地的12支團隊輪番登場,為市民游客獻上三場南音盛宴。
“在香港這樣中西交融的城市,我們希望用更年輕的方式傳承南音。”香港福建體育會南音組邱毓敏表示,“這次來廈門演出,就像一次文化的尋根之旅。”
來自印尼的歸僑陳連法則感慨:“南音是我們代代傳唱的鄉音,這里讓我們感受到‘四海同慶中國心’的共鳴。”
【延伸閱讀】
《非遺里的中國》為何選擇“嶼見閩南”?
10月4日晚,《非遺里的中國》廈門篇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黃金檔播出,“閩南非遺”“看著像蟲吃著像蟲其實就是蟲”“土筍凍里沒有筍”等話題霸榜熱搜,廈門以鮮活的文化形象走入全國視野,引發廣泛關注。為何《非遺里的中國》將鏡頭對準“嶼見閩南”景區?答案在于這座景區獨特的文化態度。
作為“體驗式非遺博物館”,“嶼見閩南”景區匯聚83項文化非遺、超百場演藝互動、25人的閩南NPC天團、近萬套特色華服,以“可品嘗、可觸摸、可穿戴、可聆聽、可觀賞”的沉浸式體驗,構建出獨具特色的活態非遺空間。
守正與創新并重,正是“嶼見閩南”景區吸引央視節目落地的重要文化密碼。這里正以年輕化、時尚化的表達,讓非遺煥發新生,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此次《非遺里的中國》廈門篇落地“嶼見閩南”景區,是廈門助力福建建設“世界閩南文化交流中心”的生動縮影。作為文旅新地標,“嶼見閩南”景區通過沉浸式場景、非遺工坊、國風演藝與節慶活動,構建起立體的“全球閩南文化之窗”。節目播出后,不少海外閩南鄉親在社交媒體上感慨道,看完節目,真想回廈門走一走、看一看。這也呼應了“嶼見閩南”的發展愿景:讓閩南文化成為聯結全球華人的情感紐帶。
“我們希望更多匠人、藝術家、年輕人與孩子加入,文化才能永葆生機。”“嶼見閩南”景區負責人表示,未來,景區將繼續以非遺為橋、以創新為帆,讓更多游客通過廈門遇見閩南、遇見中國。
(記者 陳成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門:助力視弱群體暢行 公交視弱輔助系統2025-10-16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