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浪潮洶涌的當下,鄉村與城市的邊界似乎日益模糊,但人們內心深處對田園牧歌的向往卻從未消減。近期,翔安西巖山都市田園的水稻田、向日葵花海“火出圈”,成為市民爭相打卡的熱門地點。這一現象并非偶然,而是鄉村振興戰略下多維度創新實踐的生動體現,為都市田園綜合體建設乃至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借鑒的范式。
翔安區高度重視翔安西巖山都市田園項目,迅速整合力量、組建專班、專題調度,第一時間策劃生成該項目。這種高效的執行力,源于對政策方向的精準把握和對民生訴求的積極回應。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政府統一引導,工作專班駐點“分片包干”,這種管理模式確保了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通過租用方式加快土地流轉,由國企下設農業公司負責運營,返聘農戶參與種植,既保障了土地資源的有效整合,又讓農民成為項目建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實現了政府、企業與農民的三方共贏。
項目以農業為基礎,通過打造高標準農田,種植向日葵、玉米等特色作物,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地景觀;同時,結合文化與旅游元素,策劃生成了農文旅體驗區項目、現代農業示范區項目等。今年國慶中秋假期,項目以“農業+文化+科技”為主線,舉辦“稻浪藝術光影秀”“向日葵藝術市集”等活動,將現代光影藝術、地方文化表演、非遺展示、特色美食與親子體驗有機融合,吸引了大量游客。
這種農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不僅提升了項目的品牌影響力,還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據統計,相關活動累計吸引客流1.5萬人次,同比增長近9倍,市集盈利由負轉正,推動了本地農產品銷售與農民增收,實現了從外部“輸血”到自身“造血”的轉變。
項目通過發放土地流轉租金、兌現正向激勵資金、提供本地就業崗位等方式,帶動街道內上百名農戶參與種植管護,累計發放工資性收入和補貼超150萬元。這種讓群眾在項目中獲益增收的做法,激發了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此外,項目創新舉辦“大學生田園創意設計季”,面向各地高校學生開通視覺設計、環境設計、影像藝術、活動策劃四大賽道,鼓勵青年與土地對話、與鄉村共創。活動發布一周內就征集到各類作品上百件,為項目注入了青春活力與創新思維。群眾廣泛參與,不僅為項目建設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持,更增強了群眾對項目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了鄉村振興的強大內生動力。
在項目建設中,科技賦能與專業運營發揮了關鍵作用。面對種植面積廣、水源緊張等問題,該項目全面推廣滴灌、噴灌及地膜覆蓋等節水技術,實現從“澆地”到“澆作物”的轉變,用水效率較傳統漫灌方式節水30%~50%。
在運營方面,該項目引入國奧公司等專業力量,統籌推進田園景觀設計與文旅內容打造,全面提升項目專業化、精細化水平。與市政、國博等專業運營團隊達成深度合作,設立涵蓋運營、維序、環境維護等多個功能的專業小組,確保各項活動順利舉行。科技賦能與專業運營的結合,提升了項目的品質和競爭力,為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翔安西巖山都市田園的“火出圈”,是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的生動實踐。它展示了政策引領、農文旅融合、群眾參與、科技賦能與專業運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鄉村振興新路徑。相信在更多類似模式的推動下,鄉村將成為人們向往的詩意家園,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必將早日實現。
(海西晨報記者陳曉青通訊員陳寧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