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承創共生——安溪藤鐵藝術展”開幕式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隆重舉行。本次展覽由中國工藝美術館、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福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以及泉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安溪縣人民政府、泉州市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泉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承辦。展覽自9月27日至10月29日,在中國工藝美術館四層呈現,為北京觀眾帶來一場別具一格的文化與視覺盛宴。

“承創共生——安溪藤鐵藝術展”開幕式現場。(中共安溪縣委宣傳部 供圖)
共啟華章
承創共生賦能產業未來
10月11日,“承創共生——安溪藤鐵藝術展”開幕式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隆重舉行。
金秋的北京,中國工藝美術館四層展廳內燈光璀璨,匯聚了安溪77位工藝美術名家的161件精品在燈光的映襯下熠熠生輝。10月11日上午,“承創共生——安溪藤鐵藝術展”開幕式在這里隆重舉行,現場嘉賓云集,氣氛熱烈。
中國工藝美術館展廳內燈光璀璨,安溪161件藤鐵藝術作品在燈光的映襯下熠熠生輝。

中共安溪縣委宣傳部 供圖
“承古老技藝,創發展新篇。藝術之美在于共鳴、在于生生不息。”安溪縣人民政府縣長劉永強以飽滿的熱情向在場嘉賓介紹了安溪藤鐵工藝的獨特魅力。“我們相信,依托中國工藝美術館這一頂級平臺,全面展現藤鐵藝術的多元魅力,必能為安溪藤鐵工藝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動能;我們期待,通過此次展覽,能夠讓更多人了解藤鐵工藝,感受指尖上的匠心與創造;我們也將以此次展覽為契機,持續做好非遺技藝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不斷擦亮‘安溪藤鐵工藝’這張金色名片,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為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的繁榮貢獻‘安溪力量’!”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李寧指出,本次展覽以“承創共生”為主題,這種“承創共生”的實踐,為全國傳統工藝美術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寶貴的“安溪經驗”。“此次展覽,不僅是對安溪藤鐵工藝成就的一次集中檢閱,更是向全社會展示工業文化魅力、傳播工業精神的重要平臺。”他表示,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愿與各方攜手,共同支持像安溪藤鐵這樣的特色產業,加強工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促進先進工業設計與傳統工藝的碰撞融合,培育具有時代特色的工業文化新業態、新模式,為提升中國制造的文化內涵和國際影響力貢獻力量。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才大穎表示,本次藝術展,不僅是對安溪“藤鐵工藝”輝煌成就的一次集中檢閱,更像是推動“藤鐵工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再上臺階的序曲。“安溪的再創新一直在路上,從滿足外向需求的室外節慶裝點走向開拓內向市場的室內時尚裝飾美學,安溪從‘藤鐵工藝’錨定了‘藤鐵藝術’,并以‘藝術生活化’的理念開啟安溪‘藤鐵工藝’的2.0時代,這或許正是本次展覽的精妙之處。”
“邁向新時代,面對新的挑戰,要融入新技術、新觀念,要進一步加強藤鐵產品的理念設計、產品研發和工藝運用等。”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會長,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徐念沙表示,此次展覽的藤鐵藝術作品,能讓世界更好地認識安溪,認識藤鐵藝術。雖然挑戰嚴峻,但前途也很光明,希望大家能攜手為創建國家美好事業共同努力。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蘇丹介紹,本次展覽以“承創共生”為主題,精心規劃了“經緯交織”“匠造獨運”“跨界融合”三大展覽單元,系統呈現安溪藤鐵藝術的精彩歷程。同時,在非遺傳承方面,安溪通過建立非遺工坊、培養青年手藝人、推廣數字化展覽等方式,拓寬藤鐵工藝的傳播路徑。建立非遺工坊,為傳承人提供創作空間與交流平臺;培養青年手藝人,注入新鮮血液;推廣數字化展覽,打破時空限制,讓更多人領略藤鐵藝術的魅力。
匠心獨運
三大板塊展現技藝精髓
漫步在中國工藝美術館四層展廳,仿佛開啟了一場穿越千年的技藝對話,每一件展品都在訴說著“承創共生”的深刻內涵。本次展覽以“承創共生”為主題,精心規劃了“經緯交織”“匠造獨運”“跨界融合”三大展覽單元,系統呈現安溪藤鐵藝術從竹編起源到藤編發展,再到藤鐵藝術蛻變的精彩歷程。


精美的藤鐵藝術作品。(中共安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經緯交織”單元,引領觀眾穿越時空隧道,探尋安溪藤鐵藝術的源頭。從藤條的精心采選與晾曬,到鐵器的熔鑄與鍛打;從傳統竹篾機的吱呀作響,到現代數控設備的精準切割,不僅呈現了技藝的脈絡,更彰顯了文化基因的傳承。這種傳承,藏在老手藝人的掌紋里,融在新生代的創意中,更刻在每一件作品的經緯之間。
“匠造獨運”單元,精選了眾多藤鐵藝術作品,涵蓋經典復刻與創新設計兩大方向。既有承襲古法技藝的手工瑰寶,展現出手作的溫度與文化的厚重,如蘊含閩南民間“花開富貴”祈愿的藤鐵擺件、暗合“天圓地方”傳統哲學的藤編家具;也有融合現代設計元素與科技語言的先鋒之作。手藝人“守”著“竹篾要過七道水”的古訓,同時“創”出“鐵線彎出莫比烏斯環”的新技,用最傳統的榫卯連接藤條,也在作品里嵌入二維碼講述背后的故事,架起了千年傳統與當代審美的對話橋梁。
“跨界融合”單元,則聚焦安溪藤鐵藝術的產業活力與文化價值。作為“中國藤鐵工藝之鄉”和“世界手工藝城市——藤鐵工藝之都”,安溪現已發展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藤鐵工藝產業基地。2024年,產業年產值達305億元,產品遠銷全球60余國,延續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貿易記憶。
古藝新生
安溪藤鐵工藝的千年傳承
安溪,不僅是鐵觀音茶文化的發源地,更以“三鐵”——鐵觀音、藤鐵工藝與青陽冶鐵聞名于世。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安溪為藤鐵工藝的萌芽與發展提供了豐沃的土壤。

安溪竹藤編非遺傳承人陳紅萍向來賓展示安溪竹藤編技藝。(中共安溪縣委宣傳部供圖)
安溪藤鐵藝術,其根脈深深扎入千年竹編技藝的土壤之中。歷經“竹編、藤編、藤鐵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實現了從實用器物到藝術經典的華麗蛻變。2014年,竹編(安溪竹藤編)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今日的安溪,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藤鐵工藝產業與出口基地,產品遠銷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榮獲“中國藤鐵工藝之鄉”“世界手工藝城市——藤鐵工藝之都”等稱號。藤鐵工藝,既是蓬勃發展的民生產業,也是傳播中國文化、聯結世界交往的橋梁。它延續著古老海絲的貿易記憶,也在當代設計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追溯歷史,安溪竹編早在置縣之初便已興起。《五代初建安溪縣志·風俗志》中“荷畚執筐,為安職業”的記載,以及安溪文廟磚雕上編筐執畚的匠人形象,都是這段歷史的生動見證。而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作為泉州冶鐵文明的代表,與竹編技藝形成“剛柔并濟”的文化呼應,共同奠定了藤鐵工藝的根基。
上世紀90年代,安溪匠人獨具慧眼,首創“藤鐵工藝”,將傳統竹藤技藝與鐵線巧妙結合,完成了從日常器物到藝術精品的轉型。首件代表性作品“葡萄籃”以藤條為骨、鐵線為筋,剛柔并濟的性能優勢使其迅速打開市場,成為出口創匯的“明星產品”。在政府的戰略推動下,藤鐵工藝進入高速發展期,逐步從日常用品轉型為藝術精品。
近年來,安溪通過“藤鐵工藝+”模式,推動工藝與智能家居、數字藝術、鄉村振興等領域的深度融合。例如,與智能家居結合,誕生了會“呼吸”的藤編燈具;與數字藝術融合,生成了可交互的虛擬藤鐵裝置;與鄉村振興共振,帶動15萬從業者共繪“指尖經濟”新圖景。安溪藤鐵工藝已突破“手工藝品”的邊界,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物質與精神的文化紐帶。
“承創共生——安溪藤鐵藝術展”于9月27日向公眾開放,不僅是一次技藝的回溯,更是一場文化的對話。展覽通過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的完美結合,展現東方美學的獨特魅力,讓觀眾觸摸手藝的溫度,感受文化傳承的力量。安溪藤鐵工藝,正以其創新精神與文化包容性,向世界講述更具時代溫度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