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基層應急救援“缺隊伍、缺陣地、缺裝備”的三重困境,薌城區以銳意進取的改革勇氣,通過專業化隊伍建設、廢舊校舍功能再造、國債資金精準投放的“組合拳”,構建起“隊伍有戰力、訓練有陣地、救援有裝備”的應急救援力量建設模式,組建全市應急系統首支綜合應急救援隊伍—薌城區綜合應急救援隊,探索出一條“低投入、高效益、可持續”的縣區應急能力建設新路徑,為全省縣域應急體系現代化提供了“薌城方案”。這支以退伍軍人為主力、組建僅8個月的32人隊伍,已經圓滿完成實戰救援任務21次、綜合應急演練6場,并在今年全市森林防滅火比武競賽中斬獲桂冠。

下好隊伍組建“先手棋”,鍛造應急救援“尖刀連”。以三大創新構建專業化救援力量建設模式,破解應急隊伍短缺及“臨時拼湊、技能欠缺、分散作戰”的傳統困局。一是機制破冰。創立“政府主導+社會補充”模式,由區應急局牽頭,面向社會公開招募,采取非全日制的靈活用工形式,通過制度化渠道將社會力量納入體系,組建獨立建制隊伍。隊伍實行專業化、規范化管理,按“平急兩用、專常兼備”標準建設,制定管理辦法,明確職能定位,實現從“應急預備隊”向“常備主力軍”的轉型。二是兵源提質。創新“退役軍人優先+社會擇優選拔”機制,聚焦區域防御重點的內澇、林火等災害,以“品德+體能+技能+核心”定向選拔專業適配人才,首批19名隊員中14人為退伍軍人,現有32名隊員,有26名具備專業救援經歷。根據隊員特長劃分森林火災、水旱災害、地震災害等專項攻堅小組,實現“各有專長、優勢互補”,形成“一專多能、梯次配置”的人才矩陣。三是實戰淬煉。構建“基礎集訓+專項實訓+比武演練”能力提升鏈,將軍事化管理植入隊伍建設,錘煉隊員紀律意識、實戰經驗與過硬作風。組織隊員先經市森消大隊封閉式集訓打牢基礎,再分赴三明沙縣、寧德救援實訓基地等地專攻技能實訓,并在今年汛期以戰代練,常態化提升救援能力,實現“練即戰,戰即練”的閉環提升。
激活閑置空間“新動能”,打造應急陣地“變形記”。以“功能再造”思維盤活存量資源,解決訓練場地短缺難題,使廢棄3年的謝坑小學重獲新生。一是資源改造。秉持“不增一磚一瓦、只改功能布局”理念,將謝坑小學校園轉化為“四區一體”應急基地,即教室變“理論授課區”、操場變“實操訓練區”、辦公室變“日常管理區”、校舍變“生活住宿區”,改造時長僅30天,快速低本補齊陣地短板。二是功能煥新。緊扣實戰需求、核心任務設計功能,按“模塊化、多功能”原則改造,兼顧基礎訓練與專項實戰要求。細化訓練分區、配齊專業器材,如針對森林滅火訓練需求,專門劃分風力滅火機操作區、模擬火場訓練區,配齊油鋸、防護裝備等實戰裝備。針對日常備勤需求,完善住宿、餐飲等基礎生活設施,實現“訓練、辦公、食宿、備勤”一體化,確保隊員“來了能訓、訓完能備、備勤能戰”。三是價值賦能。基地從單一訓練場升級為區域應急資源樞紐,集成應急實訓、裝備儲備、指揮調度、公眾宣教等復合功能。基地投用后,不僅是薌城區綜合應急救援隊的專屬訓練場,更是全市森林防滅火業務骨干觀摩學習點,其“功能完備、貼合實戰、低成本高效”的建設模式,被評為可復制推廣的“薌城樣板”。
以資金撬動裝備升級,打好應急保障“組合拳”。巧用政策杠桿實現應急裝備體系跨越式發展,確保裝備靠前布防與災害特點、救援場景精準匹配。一是強化補給。使用增發國債項目資金,分兩批集中采購362臺(套)高實用性裝備,涵蓋“綜合保障、森林滅火、防汛搶險、地震救援”四大裝備板塊,配備的水陸兩棲救援車、生命探測儀等設備填補縣域裝備空白,確保隊員“手中有工具、救援有底氣”,實現從“鍬鎬滅火”到“科技救援”的質變。二是精準下沉。結合轄區各地的災害類型,實現“必備+選備”應急裝備下沉。首先為各鎮街配備便攜式擔架、應急照明系統、氧氣呼吸器等常規裝備,再為森林面積覆蓋廣的天寶、石亭配置高揚程水泵、風力滅火機等森林火災撲救裝備,還為臨近九龍江的浦南、芝山配置排水泵車等防汛搶險裝備,讓專業裝備真正成為基層處置初期險情的利器。三是靠前布防。創立“中心基地+前沿哨點”兩級儲備體系,在芝山、浦南等關鍵區域設置4個裝備前置點,配置沖鋒舟、遙控救生圈等快速響應裝備,形成“基地集中儲備、站點靠前布防”的裝備保障網絡,確保城區任一區域15分鐘內可獲取專業救援裝備支援。在今年臺風“韋帕”應急響應中出動水陸兩棲救援車,實現5分鐘響應,15分鐘到達,20分鐘施救,成功轉移低洼地段被困群眾29名。
從“零散力量”到“專業戰隊”,從“廢舊校舍”到“戰略支點”,薌城區組建綜合應急救援隊伍的成功創新實踐證明,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絕非“燒錢競賽”,通過機制創新激活存量資源、精準投入補齊關鍵短板,縣域同樣能鍛造出關鍵時刻拉得出、打得贏的應急鐵軍。這套帶著泥土芬芳的“薌城方案”,為全市應急管理現代化建設提供充滿智慧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