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地處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海峽兩岸的重要連接點,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之一,已與全球50多個港口通航,“東南大港”區位優勢顯著。近年來,作為離江西等中西部地區最近的出海口,莆田口岸護航“中國制造”出海,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歷史性跨越。
“雙輪驅動”讓“走出去”底氣更足
臺風“楊柳”奔襲閩粵,8月13日,邊檢、海事等部門高效協作,使4艘出入境船舶迅速駛離莆田口岸,在錨地安然避風。
這是莆田口岸高效保障外輪的一個縮影。8月3日,莆田湄洲灣畔,巨輪穿梭,吊臂起伏,276條巨型工程子午線輪胎被裝入多哥籍“丹洋777”輪準備出口,其中包含中國量產的全球最大尺寸全鋼工程機械子午線輪胎,技術含量領先。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穿梭在秀嶼港區莆頭碼頭,嚴密巡查口岸限定區域,提供“馬上就辦”服務,確保貨輪快速出境。
為護航大國重器出海,莆田邊檢民警24小時進駐港區,創新“一站式”線上申報等模式,通關時間壓縮至“分鐘級”。“船舶靠泊即作業,成本節省明顯!”企業負責人感嘆,中國制造的品質與口岸高效通關“雙輪驅動”,前者以技術突破國際標準,后者以流程提速暢通通道,成為“走出去”的底氣。
今年4月,國內首艘超大型海工生活駁船“國海安鴻”輪以創新方式駛向迪拜,這艘“海上五星級酒店”彰顯中國高端海工裝備實力,也體現莆田口岸通關效能的提升。
“雙輪驅動”還助力《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紅利持續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4月,30萬噸級船舶“合瀛”輪靠泊羅嶼作業區,連接中巴的首條鐵礦石“絲路海運”航線運量累計破千萬噸。今年上半年,莆田市對東盟進出口122.2億元,同比增長17.7%。
智慧口岸助“一帶一路”農資出口
8月1日,伯利茲籍“金元”輪在秀嶼港區裝卸6300噸硫酸銨準備出境,船員和工人通過邊檢智能查驗設備上下船,智能梯口后臺精準識別信息并實時提醒民警。
硫酸銨作為優良氮肥,廣泛用于農業生產。莆田口岸輻射東南亞航線,陸路集疏運網絡完善,秀嶼港區是中國南方最大硫酸銨集散基地,大量硫酸銨從這里出口至東南亞及巴西、土耳其等國,構建起面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農資供應鏈。上半年,秀嶼港區硫酸銨吞吐量同比增長43.45%,創歷史新高。
今年春耕關鍵期,莆田口岸完善智能化邊檢通關模式,結合自主研發的“語音告警助手”等設備,船舶從報備到離港平均時間縮短1小時。目前,莆田口岸智能查驗通道覆蓋率達85.7%,上下輪人員數據采集率100%,進一步提升了農業物資出口通關效率。
“融合生態”打造能源保供新引擎
6月5日,裝載8.25萬噸煉焦煤的“北斗星”輪駛離莆田東吳港區,標志著莆田口岸首次轉口煤炭至印度尼西亞。近年來,莆田口岸憑借區位與深水泊位資源,打造東南大宗散貨樞紐港,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及周邊國家和地區能源保供的新引擎,其崛起源于構建了多維度、高層次的“融合生態”。
莆田市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關鍵節點,東吳港區擁有國際大型礦石船舶抵達東南沿海的唯一40萬噸深水港,以及福建最大大宗散貨保稅堆場和直達港區的鐵路支線,形成“融合競爭力”。國投碼頭作為“北煤南運”“外煤內運”戰略樞紐,整合鐵路、公路、水水中轉優勢,為區域經濟提供能源支撐。
機制融合,效能倍增。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與海關、海事等口岸單位打破壁壘、深化聯動,優化勤務模式,深化“十分鐘服務圈”機制,將邊檢環節嵌入港口生產鏈,與碼頭調度、船代公司實時共享動態,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變串聯審批為并聯服務,形成口岸運行“共同體”。
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邊檢處處長林鼎煌表示,他們助力口岸的“融合”實踐,更深層次地服務“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國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融合交匯點。2024年,莆田港口吞吐量突破8000萬噸,同比增長12.33%,增幅居福建省首位;出入境船舶數量增長17.07%,創歷史新高。(記者 金晶晶 通訊員 吳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福州人餐桌添“鮮”意 連江文蛤和沙蟲上市2025-10-20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