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潮涌,千帆競發。金秋十月,從福州港江陰港區到廈門港海滄港區,從泉州灣到湄洲灣,岸橋高聳、塔吊旋轉、巨輪穿梭……
“十四五”期間,福建錨定建設世界一流港口的目標,推動建設海洋強省取得新成效。2025年預計全省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7.5億噸,其中集裝箱1850萬標箱,分別較“十三五”末增長21%、7.5%。
可停靠世界最大的郵輪、散貨船、集裝箱船、礦石船等,湄洲灣港羅嶼40萬噸級碼頭對臺鐵礦石中轉量連續5年位居全國第一;“絲路海運”命名航線覆蓋全球48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個港口……港口與航線不僅串聯起貨物與貿易,更支撐起福建向海圖強的開放格局,為暢通“雙循環”注入深藍動能。
“航”跡成網
藍色動脈越織越密
10月初,夜幕下的福州港江陰港區燈火璀璨,20萬噸級超大型集裝箱船舶“地中海維安娜”號在夜色中滿載而來。依托港區數智中心統籌調度,自動化橋吊、自動化軌道吊與自動駕駛水平運輸設備無縫聯動、高效堆疊。以每小時30.3自然箱的平均單機裝卸效率,完成全流程智能作業后,這艘巨輪滿載“福建制造”駛向大洋彼岸。
在2024年全球集裝箱港口績效指數(CPPI)榜單中,福州港從403個集裝箱港口中脫穎而出,躍居全球第二,顯示出不俗的發展潛力。

廈門海滄港片區 林梓健 攝
5年跨越,廈門港、福州港貨物吞吐量在全球排位分別較“十三五”末上升9位、5位。從“總量增長”到“集約發展”,打造集裝箱、大宗干散貨、液體化工等8個專業化碼頭集群,全省沿海港口能級效率同步躍升,由“大”向“強”邁進。
能級躍升,始于設施升級的底氣。“十四五”期間,我省增大港航建設投資強度,累計完成投資超360億元,預計新增萬噸級以上泊位35個,其中10萬噸級以上泊位7個,全省10萬噸級以上泊位增至43個。
基礎設施的規模化、專業化升級,直接轉化為吞吐效能的突飛猛進。“十四五”期間,全省新增貨物吞吐能力超1億噸,其中集裝箱約300萬標箱。全省船舶運力突破2000萬載重噸,居全國第六,其中集裝箱運力37萬標箱,居全國第二。
泊位是港口的生命線,航線則是聯通內外的“藍色高速公路”。“十四五”以來,我省織密“海上絲路”,航線網絡全球化布局步伐加快,約310條集裝箱航線覆蓋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0多座主要港口。
10月初,新加坡籍“騰達”輪在完成裝卸作業后緩緩駛離廈門港海天碼頭,前往最終目的地菲律賓馬尼拉。至此,我省港口已開通東南亞航線達65條,進一步夯實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經濟合作的物流支撐。
瞄準更高效、更經濟、覆蓋面更廣的目標,融入北極航運體系,9月,福建首條“冰上絲綢之路”北極航線啟航;同期,全省首條直航南太平洋島國航線正式開通,地中海航線不斷加密……
隨著國際物流通道拓展,福建及其腹地的物流自主可控和安全韌性也顯著增強,更為外貿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據福州海關統計,今年前三季度,福建省外貿進出口1.42萬億元。其中出口船舶151.7億元、同比增長45.4%;出口各類汽車159億元、同比增長57.6%,出口規模均創歷史同期新高。
港啟新程
數智低碳雙輪驅動
泊位旁,四五十米高的岸橋駕駛室里空無一人,操作員坐在數公里之外的監控室里,一人就可操控機器精準裝卸;無人集卡“不知疲倦”,自動規劃路線,靈活避障,還能實現與有人集卡的混合編組運行。堆場里,裝有上百個傳感器的自動化龍門吊布放貨箱井井有條,“AI之眼”在高空瞬間識別箱體編號完成智能理貨……
整個作業流程無工人介入,卻秩序井然,整體效率較傳統人工碼頭提升20%。這是全國首個5G全場景應用碼頭廈門遠海碼頭的作業情景。
堅持數字賦能,以“智”逐新。“十四五”期間,福建先行先試,在廈門遠海碼頭布局5G應用,在廈門海潤碼頭完成全國首個傳統集裝箱碼頭全智能化改造項目,打造智慧港口建設的“福建方案”。
目前,全省15萬噸級以上外貿集裝箱碼頭實現智能化或自動化操作系統全覆蓋,30萬噸級以上干散貨碼頭具備自動化作業技術。廈門港、福州港等智慧物流平臺廣泛應用,上線“絲路海運”智能集裝箱,實現物流鏈全程可視化監測、全天候實時跟蹤。
向“智慧”要效率,更要向“綠色”要效益。堅持綠色低碳轉型,5年來,福建港口建設降“碳”煥新。

江陰港區全景圖 鐘健 攝
“十四五”期間,港口岸電設施覆蓋全省沿海港口77.6%的非油氣化工泊位,其中集裝箱和5萬噸級以上大型散貨泊位覆蓋率達90%;全省沿海港口作業機械新能源占比突破50%。2024年,全省沿海港口年度岸電使用量近1400萬千瓦時,節約燃油消耗超300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9600噸。截至今年三季度,全省7個碼頭獲評“亞太綠色港口”,8個碼頭獲評四星級“中國綠色港口”。
港機裝備迭代升級,船舶也加快擴“綠”更新。“十四五”期間,全省累計新投入電動營運船舶24艘。新能源混合動力拖輪“廈港拖30”入列,純電動高端內河游船“閩江會客廳”、純電動海上旅游客船“嶼見77”先后投入使用……到2025年6月,我省已建、在建電動船舶數量占全國34.5%。
“以前集裝箱從江西經鐵路到碼頭要經過多次轉運,現在海鐵聯運‘雙向直通’,作業時間縮短20%,成本降低10%。”在江陰港區鐵路物流園,福建省福營多式聯運有限公司總經理馬靈靈指著忙碌的聯合調度中心介紹。
一頭連著海運的“巨輪優勢”,一頭牽起鐵路的“陸網活力”。5年來,通過海鐵聯運方式進出我省港口的集裝箱71.99萬標箱。開通“昌廈—港通”“襄陽—廈門—東南亞”等海鐵聯運班列,我省正在構筑貫通閩贛、閩鄂的陸海新通道。
閩江干流復航,南平港正式開港,500噸級船舶正常通航,集裝箱班輪常態化運營,年貨物吞吐量達27.31萬噸,江海聯運更是打開了運輸結構優化升級的新篇章。
港興城興
臨港產業“聚寶盆”放大
港口升級,帶旺產業。江陰港區周邊,萬華化學、中景石化等龍頭企業集聚,千億級化工產業集群加速形成;羅源灣內,依托港口大宗散貨儲運優勢,支撐起鋼鐵、電力等臨港產業發展。
“港口就像磁場,吸引上下游一起落地。”江陰港風能集散中心內,風電葉片疊羅漢般碼放整齊。從這里出發,28批223片葉片遠銷海外。江陰港區躋身全國風電設備作業核心港口,更托舉起全國首個全產業鏈海上風電產業園。
協調海關、海事等部門開辟“企業自有碼頭直裝出海”綠色通道,實現“出廠即裝船”無縫銜接,2025年以來,已有超6700輛新能源重卡從寧德港揚帆出海,成為“中國智造”的出海標桿。

中廣核寧德200MW海上光伏項目 劉超超 攝
新能源汽車滾裝、海上光伏產品、重型儲能箱等新興貨類相繼落地,港口對全省產業的支撐力持續增強。“碼頭能級上去了、危貨堆場更規范了,我們的重型儲能集裝箱才能‘出廠即裝船’。”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公司物流負責人的感慨,道出了港口與產業的同頻共振。
依托港口,全省形成了冶金、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和器材、建筑、紡織鞋服、石油化工等六大重點港口經濟產業集群,呈現傳統優勢產業、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多維發力態勢。2024年,福建沿海港口經濟增加值7568億元,居全國沿海第4位。全省沿海各市港口經濟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均高于全國海港城市平均水平。
5年來,從“通道”到“引擎”,從“裝卸”到“智造”,港口與航線的每一次升級,都在為海洋經濟注入新的“藍色動能”。
“十五五”即將啟航,從海岸出發,駛向星辰大海,福建港口繼續鼓帆奮進,向海圖強。(福建日報記者 張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榫卯之間,鎖住兩百余年春秋——探訪福鼎翠2025-10-24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