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題: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三論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新華社評論員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就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我們黨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十四五”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濟社會發展始終錨定人民幸福這一“國之大者”,民生保障扎實穩固,人民福祉不斷提升:每年城鎮新增就業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持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均達95%以上……實踐充分證明,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才會擁有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最澎湃的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新時代新征程上,無論是發展經濟、推動創新,還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都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進人民福祉,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為政貴在行,民生重在實。推動“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高質量發展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在滿足民生需求中拓展發展空間。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健康中國,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匯集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動現代化建設不斷開拓向前。從召開多場座談會聽取意見建議,到開展網絡征求意見活動、累計收到有效建言311.3萬余條,再到將《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征求意見稿印發各地區、各部門、各有關單位征求意見,共吸收修改意見452條,吸收率達21.4%……《建議》的起草是發揚黨內民主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又一次生動實踐,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一切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的堅定政治立場。前進道路上,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不斷激發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有了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為了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動力。邁向“十五五”,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把“人民至上”落到實處、落到細處,一件一件抓落實,一年接著一年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一定能夠凝聚起億萬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磅礴力量,共同創造更美好生活、書寫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