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農辦牽頭遴選確定2025年度福建省鄉村振興機制創新優秀案例,包括“綜合示范創新”“試點先行探索”“特色微創新”三大類共60個。
從山村到漁家,從畬鄉到客邑,山海福建,不止一面。面對千差萬別的鄉村實際,福建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按照“縣域統籌、以城帶鄉、城鄉融合、一體推進”的思路,大力實施“千村示范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堅定不移走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十四五”期間,全省農業農村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第一產業增加值每年保持3.4%以上的增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1%,2024年達到28525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406元。農民收入增幅連續14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20年的2.26∶1縮小到2024年的2.06∶1。
產業更優,鄉村更美,農民更富。振興畫卷,鋪陳福建山海間。
產業更優
“小特產”長成“大產業”
國慶后,建寧縣6.5萬畝晚制雜交水稻集中開鐮收割。在里心鎮蘆田村,制種大戶應家根通過“糧生寶”App,為自家30噸稻種找到了烘干服務點——啟程農業專業合作社。
今年8月,啟程合作社剛剛投產了全縣最大的種子烘干工廠,依托智能烘干系統,40個小時就能完成12萬~14萬公斤種子烘干作業量。
制種規模領跑全國,全程機械化生產加速推進,種子經紀人團隊不斷壯大,社會化服務體系日益健全……一粒小小的種子,在建寧生根發芽,生發出廣袤的產業森林。作為全國最大的縣級種子生產基地,建寧今年雜交水稻制種面積超16萬畝,預計總產量3.72萬噸,總產值突破22億元。
在福建廣大鄉村,類似的“單打冠軍”俯拾皆是:作為全國重要的“南菜北運”基地,全省每年40%蔬菜調供省外;銀耳、繡球菌、秀珍菇等8種食用菌產量居全國首位;茶葉單產水平、茶樹良種覆蓋率、涉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全國領先;水產品人均占有量、出口額均位居全國第一……
從“單打冠軍”的成長之路,窺見福建鄉村產業振興之路。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氣候條件優越,農業多樣性資源得天獨厚,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是必由之路。近年來,福建堅持打特色牌、走特色路,著力把農業優勢做得更優、亮點做得更亮,讓更多地方“小特產”成為強縣興業富民的“大產業”。
其中一大抓手,是2021年啟動的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3212”工程——“十四五”期間,全省建設3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2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100個農業產業強鎮、2000個“一村一品”專業村。
這些重點項目,構建了從微型到小型、從中型到大型經濟圈的“圈”狀發展格局,加快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集聚發展、轉型升級。
不久前,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公布2025年中央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建設名單,福建新增閩南烏龍茶和福建大黃魚兩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因鐵觀音而興的安溪,如今正向“百茶貿易之都”轉型。在這里,茶商可以“買全茶,賣全茶;買全國,賣全國”。每年從安溪售出的各大品類茶葉,占全國總產量的十分之一。
從野生資源瀕臨滅絕,到突破人工育苗和養殖技術,再到形成集苗種繁育、人工養殖、加工銷售、倉儲物流、旅游餐飲等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福建大黃魚在30多年間“游”出了200億元全產業鏈產值。
項目牽引,福建特色現代農業在強龍頭、補鏈條、樹品牌中,正實現全產業鏈升級、全價值鏈提升。預計到“十四五”末,茶葉、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水產、林竹、花卉苗木等10個鄉村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產值可突破3萬億元。
鄉村更美
“小切口”撬動“大格局”
大盈溪流經南安、晉江兩地,涉及沿岸14個村。當地推進18公里河道綜合整治,打造出“廿里盈溪、千居美麗、萬畝良田”特色農旅風景線。
永春縣母親河桃溪沿岸,水風景催生水經濟,圍爐煮茶、帳篷營地、綠道騎行等新業態方興未艾。
泉州,依水筑城,因水而興,境內溪流多達34條。近年來,當地創新全流域、整區域推進模式,打造“一縣一溪一特色”田園風光。四通八達、縱橫交錯的水系,如今成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水脈”。
山海福建是一幅包羅萬象的山水畫,寫意寫實不拘一格,濃墨淡彩各美其美。這背后是福建一以貫之的鄉村建設理念: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不止一種打開方式,關鍵在于尊重差異,找準定位,分類推進。
“福建山海兼備,鄉村形態各異。”省委農辦相關負責人說,福建堅持以規劃為“先手棋”,出臺以縣域為重點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意見,統籌城鄉空間布局,同步推進縣域、鄉鎮、建制村協調發展。
在此基礎上,福建推進新一輪村莊分類工作,根據自然稟賦、產業基礎、交通區位、風土人情等的不同,將全省1.4萬多個村劃分為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穩定改善、文化傳承、民族團結、海島發展、僑臺賡續、收縮待定、搬遷撤并等9種類型。
隨著一幅幅村莊精準畫像出爐,不同村莊的發展定位和建設要求逐漸清晰。然而,鄉村建設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系統工程,既要“面子”又要“里子”,既重“硬件”又重“軟件”,既需外力支持又需內生動力。從何破題,如何找準切入點?
福建的策略是從小切口切入,從農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小事做起,以繡花功夫對鄉村進行微改造、精提升。“十四五”期間,福建系統開展鄉村“五個美麗”建設,建成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美麗鄉村庭院、美麗鄉村微景觀、美麗鄉村公共空間、美麗田園以及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
在漳州市龍文區郭坑鎮,扶搖村菖亭公園、口社村黨建公園、汐浦村法治公園等接地氣的小公園幾乎村村覆蓋;在屏南縣,鄉村工匠用傳統的技法再現古建風貌,鄉村古厝發展起民宿、書屋、藝術空間等新業態;在將樂縣,農民利用舊物料、閑置物件、廢棄農具等,扮靚鄉村庭院,打造鄉村微景觀,裝點幸福家園……
這些看似微小的工程,撬動福建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大格局。截至9月底,全省累計培育美麗鄉村庭院18.33萬戶、美麗鄉村微景觀5.7萬處、美麗鄉村公共空間11520個、美麗田園3786片、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1115個,全省75%的村莊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
農民更富
“小農戶”擁抱“大市場”
在莆田市涵江區廣大鄉村,家門口的小工坊,藏著共富密碼。
在莊邊鎮,“閩臺農業融合共富工坊”采用“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培育紫玉淮山、賞食百合等作物,可帶動農戶年均增收2.4萬元;在三江口鎮,“哆頭共富工坊”以電商直播助力本土好物走向廣闊市場;在萩蘆鎮,“枇杷產業共富工坊”大力發展枇杷深加工、文旅等多重業態……
來料加工型、定向招工型、電商直播型、農旅融合型、品牌帶動型、產業賦能型……這些各具特色的共富工坊,是莆田面向本地富余勞動力和低收入群體打造的就業創業平臺,旨在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將相關產業的生產加工環節、新產業新業態布局到農村,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將目光轉向廣袤林區,廣大林農通過共富林場點“綠”成“金”。
金秋時節的連城縣,滿目山林依然綠意盎然。忠民共富林場的紫靈芝加工廠房內,半自動生產線不停運轉;林鋒共富林場的花卉基地中,一盆盆蘭花經打包后發往全國各地……今年以來,龍巖探索通過家庭林場經營、股份合作經營、專業合作社經營、場村合作經營、“龍頭企業+”經營等多種模式打造共富林場,實現林業多元主體參與,促進林場更美、林農更富、林區更強。
無論是共富工坊,還是共富林場,指向的都是聯農帶農、共建共享。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能讓一家一戶掉隊。然而,小農戶家庭經營規模小、投入低、抗風險能力弱、技術傾向保守,難以有效融入現代農業發展進程。為此,福建引導小農戶與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技術支持、托管生產、社會化服務、訂單合作、就業崗位供給、土地等要素入股分紅……通過創新聯農帶農機制,福建廣大小農戶正加快駛入現代農業快車道,積極擁抱廣闊大市場。
“村里分紅啦!”今年初,光澤縣鸞鳳鄉十里鋪村村辦企業光澤縣日月興物流有限公司舉辦了一場分紅大會,現場為683名村民“股東”每人發放2000元現金。
十里鋪村曾是有名的困難村,無產業無資源,村集體賬上常年欠款。為了幫助這樣的“薄弱村”脫貧,當地龍頭企業圣農集團圍繞白羽肉雞產業鏈,支持村集體興辦、聯辦工廠。2018年,圣農集團提供500萬元啟動資金,幫助村里創辦光澤縣日月興物流有限公司,專門承接豆油等運輸訂單。去年,日月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超1500萬元。在光澤縣,圣農集團已組建15個鄉村振興工廠。
政策推動,主體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民在現代農業產業鏈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叩開致富大門。
小庭院從“方寸地”變“聚寶盆”,省級累計安排約1.7億元資金,先后支持3批次36個縣(市、區)開展高質量發展庭院經濟試點工作,帶動農戶近1.7萬戶次;“賣空氣也能掙錢”,全省林業碳匯交易量與交易金額持續位居全國前列;一張小小的“福林票”實現了林農與現代林業經營主體深度聯結,共享林業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經營收益……振興之道不止一條,每個鄉村都有自己的發展方式,但廣大農民正收獲著相似的幸福感、獲得感。(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陳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