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福建重組入列全國重點實驗室13家,省創新實驗室由4家增至8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均實現倍增
以科技創新丈量發展高度
時間鐫刻奮進的歷程。
今日的福建,大地流金,碩果盈枝:地區生產總值預計今年將超過6萬億元,從2020年起接連跨越兩個萬億元臺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10.53萬元增長至2024年的13.79萬元,居全國第四位……
五年來,福建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
創新之火“燎原八閩”
“十四五”期間,福建把創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創新之火“燎原八閩”,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全球最大26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成功下線,全國率先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8英寸碳化硅外延技術并量產,國內首款國產九價宮頸癌疫苗成功上市……一個個“全球最大”“全國率先”“國內首款”彰顯了福建的創新突破,見證著“加快建設科技強省”的堅實步伐。
創新“第一動力”越來越有力,源于持續涌現的高能級創新平臺。
嘉庚創新實驗室聚焦氫能全鏈條,一年半研發首臺1000標方電堆,還在全球450個項目中斬獲國際金獎。作為福建引進落地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基地,東福研究院推動海上風電、波浪能、氫能、防腐材料等先進新能源技術產業化。
向“新”勢能持續澎湃的背后,是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福建出臺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發展20條措施;布局建設的省創新實驗室,對標國家重大科創基地標準;實驗室探索科技任務懸賞、“編制池”等方式,用新型舉國體制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數據有力說話:“十四五”期間,重組入列全國重點實驗室13家,省創新實驗室由4家增至8家,已集聚高水平科研人員2000多人,轉化成果260多項。
創新“第一動力”越來越有力,還源于持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星云股份在鋰電池檢測領域實現技術突破,成為產業鏈關鍵一環;廈門弘信電子通過持續研發,在柔性電子等細分領域不斷延伸產業鏈,部分產品達到市場最前沿……更多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加速奔跑,創新福建的根基愈發堅實。
讓企業長成林、讓創新如潮涌,福建出臺關于推動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促進民營企業科技創新32項工作清單,推行“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依托“金服云”平臺建設首個專屬融資需求庫,推動企業成為研發投入、科研實施和成果轉化的主體。
“十四五”期間,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由63家增至94家,增長49.2%,年增長數量連續4年保持全國領先。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均實現倍增。
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關鍵在于科技精準對接產業需求。福建聚焦產業“卡脖子”難題,打造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技術、材料、產品,光刻膠、電子特氣、宮頸癌疫苗、高純金屬靶材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打破國外壟斷。
往高處攀登、向難處攻堅,天馬微電子是民營高科技企業崛起的一個生動案例。集護眼、通透、高刷新率于一體的天馬“天工屏”,“全球最窄四等邊設計”的手機屏幕……今年,天馬頻頻站上技術“C位”。解碼該企業成長路上的創新基因,打造上下游“創新共同體”、共建政產學研“創新閉環”、吸引高端人才集聚,是形成企業創新優勢和發展勝勢的關鍵。
不斷攀升的數據,是福建創新生態“量質齊升”的最好證明: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6件,比“十三五”末增長129%。2024年福建省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數首次突破千項。
產業基礎“根深葉茂”
科學把握“穩”與“進”、“立”與“破”的辯證關系,“十四五”期間,福建牢牢守住實體經濟,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大力推動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產業基礎“根深葉茂”。
一間研發鞋服的實驗室,三維運動捕捉系統、腳型掃描儀、足底壓力測試儀等高科技設備一應俱全,研發人員持續開展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學等應用研究……在福建,越來越多的紡織鞋服產業建立創新實驗室,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高新技術密集型產業。
傳統產業體量大,既是長期競爭優勢之所在,也是培育和接續新產業的基礎。五年來,福建全面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把“智改數轉網聯”作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招,奏響綠色發展協奏曲,讓“老樹發新芽”“老廠煥新顏”。
因時順勢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福建省加快推進數字化全面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總體方案、數字化全面賦能工業制造“九大行動”,開展“千員萬企”數字化診斷服務,推動企業轉型、向“智”、數融。
從“局部性優化”轉向“系統性重構”,當前,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字化的企業占比超七成,居全國第二位;福州、廈門、漳州、泉州、龍巖5市入選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2021年以來,培育21個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12家卓越級智能工廠、354家省級數字化標桿企業。
以更高的“含綠量”激發經濟發展“含金量”,實施關于加快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行動方案、關于推動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綠色轉型成效斐然:國家級綠色工廠300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37家、綠色工業園區12個。
新舊動能轉換,既要推動傳統產業“穩得住”,又要推動新興產業“立得住”。
五年來,緊盯科技前沿、產業“風口”,福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
綱舉目張,形成合力。以“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為依托,福建著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海洋高新等七大新興產業。出臺福建省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相繼印發生物醫藥、鋰電新能源新材料、氫能等領域的專項政策和發展規劃。
透過每年常態化舉辦的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世界航海裝備大會等盛會,可見新興支柱產業聚能起勢——
無人駕駛助力礦山數智升級、山林間無人機自動巡護、空地一體低空血液配送……從地面到空中,福建的全空間無人體系產業逐漸形成;從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到AI機器人再到AI應用場景,福建人工智能產業已在基礎層、模型層、應用層等人工智能產業鏈關鍵環節形成發展基礎,在福州、廈門、泉州等地形成集聚發展態勢。
昂揚向上的“新質”曲線,勾勒出傳統產業破繭、新興產業成勢的圖景。數字經濟規模從2.01萬億元躍升至3.2萬億元,年均增長超12%,穩居全國第一梯隊。
集群發展“鏈上聚能”
寧德生產的儲能電池全球市場占有率超40%,連續四年位居全球第一。以寧德時代為龍頭,引進帶動卓高新材料、思客琦等近百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落地,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產業格局。
聚焦新能源汽車、電動船舶、動力電池等核心領域,福建推動高端裝備產業“電動引領”走前頭:率先在全國啟動“電動福建”建設,出臺全國首個“光儲充檢”一體化建設指南;率先形成電動船舶全產業鏈,電動船舶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以上。
這是福建五年來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個生動縮影。在規模增長的同時,福建的產業結構由“輕”向“重”,產業鏈條由“短”變“長”,產業規模由“小”做“大”。
五年來,福建以鏈群協同思維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率先在全國謀劃推進縣域重點產業鏈建設,發布了全國首份縣域重點產業鏈發展白皮書,認真研究、梳理確定縣域重點產業鏈164條,部署創新鏈、聚集人才鏈、打通資金鏈,推動上下游縱向“線”的貫通,打通地理空間橫向“面”的協作。
工業園區提質升級拓空間。出臺兩輪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指導意見,協同推進載體建設和招商引資,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全省園區承載力有效提升。千億園區從2020年的2個增加至7個。
不少園區已實現“上下樓就是上下游,左右鄰就是產業鏈,產業園就是生態圈”。如,福州高新區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形成以數字經濟為核心,光電、生物醫藥產業為支柱,現代服務業為支撐,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121X”產業格局。
“科技+資本”閉環激勵著無數奇思妙想:打造總規模1300億元、覆蓋全省科技型企業不同階段融資需求的政府引導基金矩陣;設立規模20億元的省專精特新基金,重點投資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
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先進集群抱團發展聚合力,不斷邁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全省現有超千億產業集群20個,寧德市動力電池、泉州現代體育產品2個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16個國家級、60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五年來,在總體平穩的運行態勢背后,福建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動力結構優化的脈絡清晰:產業結構從2020年的6.2∶46.3∶47.5調整為2024年的5.7∶42.8∶51.5,實現了一產穩、二產優、三產進,產業協同發展和優化升級態勢更加明顯。
追尋夢想的征途,一程接著一程。放眼“十五五”,福建將沿著高質量發展軌道,向“高”而攀、向“新”而行,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在新征程上勇挑大梁,再造輝煌。(福建日報記者 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