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朱子學與全球文明對話大會暨第四屆考亭論壇分論壇一圍繞“‘第二個結合’與朱子學的創新發展”主題舉行。海內外專家學者圍坐論道,縱論朱子學與現代文明,共探如何以“第二個結合”為指引,推動朱子學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作為儒學巨擘,朱熹的思想體系凝聚著中華傳統哲學、倫理與政治智慧的精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沈湘平指出,朱子學為馬克思主義扎根中國提供了豐沃的思想土壤,為其注入了具有本土適應性的文化生命力。他深信,在更為自覺、系統的結合中,朱子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將持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行穩致遠提供堅實的思想與文化支撐。
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張建光則從教育實踐角度闡發朱子學的當代價值。他認為,朱子將德行培養置于教育首位,其理念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高度契合。當代教育應推行“全員、全程、全力”的德育,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并從“格物致知”中汲取科學探索與道德養成的雙重智慧。
朱子學蘊含的智慧,不僅屬于歷史,更指向未來,為應對全球挑戰、促進文明對話提供了獨特資源。
印度尼西亞和諧文化基金會(大道文化研究院)會長黃愿字深入闡釋了“理一分殊”的深刻內涵。他指出,萬物形態各異卻共循“天理”,這一思想為構建全球倫理貢獻了“和而不同”的智慧,啟示我們在尊重文明多樣性的同時,尋求共同的道德根基,實現“和諧共生,構建平等”。
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韓震同樣從“理一分殊”視角審視文明關系。他引用了朱熹的“天下之理未嘗不一,而語其分則未嘗不殊”,指出不能將特定文明原則絕對化,各文明皆是“理”的特殊表現。這體現了中國人不否認共性,但反對將自身特殊性強加為普遍性的智慧,為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供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基。
韓國建國大學哲學系教授鄭相峰進一步肯定了“理一分殊”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數字化時代的價值。他認為,這一理念經過現代詮釋,依然能作為人類認同存在本質、實踐互愛精神的理論基礎,使朱子學展現出參與全球對話、回應人類共同問題的當代潛力。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實踐。如何在“第二個結合”中推動朱子學創新發展,成為論壇熱議的焦點。
福建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研究員黎昕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是煥發朱子文化生命力的根本前提。他主張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進行鑒別與揚棄,充分汲取其中治國理政、格物窮理、修身處世的智慧,將其轉化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思想資源。
孟子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袁汝旭則提出了具體的融合路徑。他建議通過專題論壇、工作坊等形式,促進孟學、朱子學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多學科交流,探索“第二個結合”的實踐方案。例如,將朱子的“家教”“鄉約”文化融入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將修養論與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相結合,讓古老智慧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
朱子學的創新發展,離不開傳播與交流的平臺。福建省政協常委、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朱向指出,在福建舉辦的“考亭論壇”已成為傳播朱子文化的重要載體。他建議提升論壇規格,創新內容形式,加強對外宣傳,努力將其打造為世界級文化論壇,在文明互鑒中彰顯朱子文化活力,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福建故事。
思想在交匯中升華,智慧在對話中流淌。歷時三個半小時的熱烈研討,深化了認識,明確了方向。專家學者一致認為,“第二個結合”為激活以朱子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通過守正創新的研究與實踐,朱子學正不斷轉化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資源,必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東方智慧。(記者 林清智 王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