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汽寧德基地,工人在生產線上組裝汽車。 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攝
奮進的福建,秋色日濃,豐收在望。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牢牢守住實體經濟,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大力推動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
一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守實體經濟不動搖,以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定力抓傳統產業“智改數轉”,以快馬加鞭未下鞍的姿態抓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以欲與天公試比高的志氣抓未來產業前瞻布局,始終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
深入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春節開假第一天即召開民營經濟代表人士座談會,為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加油鼓勁;全力打造縣域經濟“福建樣本”,繼去年福建發布全國首份縣域重點產業鏈發展白皮書后,年初又發布《福建省縣域重點產業鏈發展白皮書(2024)》;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世界航海裝備大會等盛會接踵而至,彰顯產業澎湃活力……
時光的標尺記錄下福建產業發展的刻度。從經濟總量上看,上半年福建位列第八,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居全國第六位;從區域視角上看,入選2024年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區)11個,數量居全國第七位。
固本強基 筑牢“穩”的壓艙石
福建經濟以實體經濟為主,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約1/3,居全國前列。今年以來,工業增加值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始終保持在40%以上。這是我省發展的優勢所在。
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時語重心長地談道:“我在福建和浙江工作時,就很認同當地一些民營企業立足實業、聚焦主業、不斷做大做強的做法。”
從草根起步、靠實體起家,福建企業長期專注于一雙鞋、一根絲、一塊玻璃、一組電池,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任憑商海潮漲潮落,始終勇立潮頭。
恒安集團40年“專注剛需”,從“晉江小廠”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生活用紙及婦幼衛生用品企業,從生產制造、創立品牌到零售轉型、多品牌發展,始終走在行業前列。
“恒安秉承‘長期主義’理念,心無旁騖發展實業,拼搏創新擁抱變化,打造企業發展新動能、新推力。”今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召開的民營經濟代表人士座談會上,恒安國際集團行政總監陳發沛說。
恒安是福建實體企業成長壯大的樣本。福建實體經濟,伴隨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而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福建企業從追趕者成為領跑者,秉持“心無旁騖、一以貫之、做強主業”的信念。堅守40多年,把一條拉鏈做到極致,聚焦拉鏈細分領域開展創新,潯興拉鏈成品條裝拉鏈多達1萬多種,銷往7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耕30載,把一桶涂料做到“高精尖”,信和新材料從銷售涂料的小店,成長為研發船舶涂料、核電涂料、石墨烯涂料等的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
福建傳統產業體量大,在產業鏈供應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培育和接續新產業的基礎、形成新質態的關鍵。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在當前經濟巨輪迎難而上、乘風破浪的關鍵時期,福建實體經濟于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練好內功,把“智改數轉網聯”作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招”——
今年3月,福建出臺加快推進數字化全面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總體方案,明確“全面提升數字化賦能基礎能力”,推動數字化從“點狀開花”向“全面覆蓋”延伸。目前,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字化企業占比保持全國前列,更多數字化車間、“黑燈工廠”、“燈塔工廠”、“數字領航”企業等出現,重塑制造業形態和優勢。
向“綠色化”要生產力,進一步厚植福建綠色發展的底色——
近日出臺的《關于加快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升級”“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壯大”等。數據顯示,福建已累計獲評300家國家級綠色工廠、37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2個綠色工業園區,實施389項工業重點節能改造項目。
8月,省全面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召開。會議強調,始終堅定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信心決心,引導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保持發展定力、矢志奮勇爭先,凝心聚力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
攀高逐新 激活“精”的強引擎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福建加快發展的期待,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
以調研開路,用實干破題。3月,福建省黨政代表團赴浙江、安徽學習考察;開春起,各地干部就深入一線調研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全省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通過“觀項目、找差距、學經驗、接資源”,實現自身的“促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技術成果,能對現有產業格局產生顯著的引領作用。擁抱儲能產業的寧德時代是一個生動案例。9月,德國慕尼黑。寧德時代全球首次推出電池領域最高安全等級的NP3.0技術平臺,并正式發布首款搭載該技術的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產品——神行Pro。面對歐洲市場電動化的迫切需求,“福建制造”給出了助力全球綠色交通加速轉型的答卷。
產業發展是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形式。福建圍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要求,致力于打造適合本地特點的發展道路和樣板:鞏固新能源汽車、電動船舶等全產業鏈優勢,積極發展電動飛機等新能源航空器;建好廈門生物醫藥港等專業化園區,完善翔安創新實驗室等高能級生物醫藥創新平臺功能;聚焦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前沿材料等重點領域,加快打造一批特色新材料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持續增強。
前沿賽道同樣亮眼,從蓄勢待發的人工智能產業中可見一斑。瑞芯微電子研發的基于8nm先進制程高算力旗艦芯片RK3588,是目前國內市場同類產品的最高水平之一;瑞為是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梯隊企業;帝視科技在AI視頻智能分析與畫質增強領域全國領先……福建人工智能產業已在基礎層、模型層、應用層等人工智能產業鏈關鍵環節形成發展基礎,在福州、廈門、泉州等地形成集聚發展態勢。
山海之間,低空經濟蓄勢騰飛,具身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氫能、前沿新材料、健康與新醫藥等領域正攀高謀突破……落實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打造“7+3+X”發展格局,福建努力搶抓未來發展主動權。
“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福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搭建平臺載體、深化產學研合作,前瞻部署、積極部署。聚焦產業“卡脖子”難題,打造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技術、材料、產品,光刻膠、電子特氣、宮頸癌疫苗、高純金屬靶材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引進省外高端創新資源,培育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94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858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5家……
數據背后,是福建省為企業發展營造更好環境和創新生態,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就在9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研發活動的若干措施》,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海洋高新七大重點領域,福建加快“從0到1”的突破,力爭實現跨越發展、換道領跑。
延鏈聚群 塑造“優”的新格局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夯實新發展格局的產業基礎”,從東南沿海“黃金斷裂帶”蛻變為“經濟增長極”,福建努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7月27日,中景石化烷烴一體化生產基地正式建成投產。總投資300億元、年產值達600億元,該項目可拉動產業上下游產值超500億元。龍頭引領之下,烷烴一體化產業鏈產生的動能,可從福清輻射全省乃至全國。這一里程碑式項目的建成,標志著我國石化產業在規模化、集約化、綠色化發展上邁出關鍵一步,更以單廠產能全球第一的硬實力,重塑全球烷烴產業鏈競爭格局。
強龍頭、延鏈條、壯集群。近年來,福建推動主導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集聚化,產業結構由“輕”向“重”,產業鏈條由“短”變“長”,產業規模由“小”做“大”。
福建各地資源要素各不相同、產業發展各具特色。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需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全省一盤棋”發展格局。福建率先在全國謀劃推進縣域重點產業鏈建設,認真研究、梳理確定縣域重點產業鏈164條,以鏈群協同思維加快構建福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延鏈、補鏈、強鏈,推動上下游縱向“線”的貫通;聚群、優群、壯群,打通地理空間橫向“面”的協作。泉州晉江,從絲線、布料、鞋底到成品,100多道工序所需原材料都能在方圓50公里內被快速找到;福州長樂,形成了從“一滴油”“一根繩”到“一塊布”的全產業鏈布局……
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產業園就是產業鏈。作為實體經濟承載主體,園區中開展的一場又一場“空間革命”,并行推進載體建設和招商引資。全省千億園區已增加至7個,以存量換新量、擴增量、提質量,塑造發展新動能。
產業發展難免起伏。哪里有堵點、難點,哪里的服務就跟上——
由省領導掛帥成立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紡織鞋服等9個產業專班,為產業創新“謀篇布局”;今年新春剛過,以現場會部署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建立服務企業“四通四到”機制,以更優環境支持企業發展。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深入實施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福建在“專”和“精”上下功夫,善作善成、久久為功,把龍頭企業做得更大更強,培育形成一大批國家專精特新企業等創新企業,既有主干支撐,又能枝繁葉茂。
大集群引領、小集群支撐,先進集群“抱團發展”聚合力,積極拓展多元化市場,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不斷邁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全省現有超千億產業集群20個;寧德市動力電池、泉州現代體育產品2個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了19個國家級、60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八閩大地回蕩著“敢為人先、愛拼會贏”的開拓創新精神,推動傳統產業舊貌換新顏,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新征程上,實體經濟向新而行,以質致遠,創新“勢能”向經濟“動能”持續轉化,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福建日報記者 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