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仔樓變身的閩南菜餐廳飄著飯香,兒童書屋傳來讀書聲,僑史館里老華僑的故事引人駐足,中醫館內村民正有序問診……走進南安市水頭鎮埕邊村,曾閑置蒙塵的華僑古厝,在農村集體“三資”(資金、資產、資源)整治的推動下重煥生機。“現在古厝‘活’了,集體腰包鼓了,村里人氣也旺了!”埕邊村黨支部書記高少陽的一句話,道出了南安市紀檢監察機關以精準監督守護集體資產的生動實踐。
農村集體“三資”是鄉村振興的“壓艙石”,與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連。近年來,南安市紀委監委將整治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領域突出問題作為監督護航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一手抓問題查擺與清理整頓,一手抓監管方式創新提升,以“小切口”監督護民利、解民憂,推動“三資”管理實現“查處有震懾、整治有實效、治理有提升、群眾有受益”,為鄉村振興筑牢紀法屏障。
聚合力、強賦能織牢“三資”監管防護網
“56萬元、58萬元……76.58萬元!”日前,在泉州市產權流轉交易平臺上,英都鎮蕓林村一塊集體土地競價落槌,評估價56萬元的土地以溢價36.74%成交,為村集體增收20余萬元。“在此前的整治中,我們發現該地塊存在低價發包問題,隨即督促村里回收地塊、重新評估掛牌,才有了這個結果。”市紀委監委駐市農業農村局紀檢監察組工作人員說。
據悉,南安市紀委監委已連續五年將整治村(社區)集體“三資”管理不規范問題列為“點題整治”項目,綜合運用片區“一體化”聯動監督、下沉督導、會商調度等方式,分階段、分重點、分步驟,推動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和主管監管責任,同題共答、同頻共振。
面對“三資”數量多、體量大、分布散的特點,數字賦能成為提升監督質效的關鍵。市紀委監委依托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推動搭建覆蓋“三資”管理全流程的數字化系統,實現線上管理、收支、交易的全鏈條閉環管控;同時,還推動探索創新,推行“身份證”式全鏈條管理,將農村集體“三資”曬在“陽光”下。
今年以來,全市累計推動職能部門整改問題148個,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超221個;超50.44億元村居集體資產納入線上監管,平臺公開“三資”信息超4.6萬條,429個村的“家底”全晾曬,群眾“掌上監督”觸手可及。
康美鎮福鐵村終止福鐵山莊舊合同,新增收入20萬元;豐州鎮桃源村收回拖欠租金21萬元……在南安,隨著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深入開展,一筆筆資金“歸倉”、一畝畝公田“復活”,截至目前,已追繳追回資金超千萬元。
促發展、惠民生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監管效能的提升,最終要落在群眾受益上。南安市紀檢監察機關將“群眾滿意”作為檢驗整治成效的標尺,推動“三資”整治與鄉村發展深度融合,形成“整治促規范、規范促發展”的良性循環,讓群眾共享治理成果。
沿著水頭鎮大盈溪漫步,連片的稻田生機盎然,與錯落有致的古厝民宿相映成趣,幾名游客正舉著相機拍攝“田園+古厝”的美景……這場“美麗經濟”的蝶變,始于“三資”整治破題。
“此前專項整治中,我們通過走訪群眾、核查臺賬,發現大盈溪沿線村落存在土地撂荒多、集體資產盤活乏力、群眾收益少的問題。”水頭鎮紀委監察組工作人員介紹。為破解這一困局,該鎮紀委監察組并未停留在“發現問題”,更以“全流程嵌入式監督”推動問題解決:提前介入梳理土地流轉風險點,明確流轉程序、價格公允、合同執行等監督重點;過程中動態跟蹤監督,及時排查土地流轉程序不規范、資金支付進度滯后等潛在問題,第一時間督促整改到位;同時,全過程緊盯項目資金使用流向與實際效益,既防“跑冒滴漏”,也防“盤活資源”淪為“紙面成果”。
在紀檢監察機關的監督推動下,水頭大盈溪“政府引導+國企實施+村集體參與+市場化運營”的發展模式落地。如今,大盈溪沿線2000多畝集體土地得到流轉盤活,串聯起萬畝“美麗田園”和10個“美麗村莊”,大盈溪田園風光項目更成為泉州市“一縣一溪一特色”的南安樣板。
像大盈溪沿線這樣的變化,在南安遍地開花:金淘鎮金淘村盤活村集體土地建設綜合特色市場,帶動村集體年增收超40萬元;眉山鄉觀山村將閑置校舍改造為接待游客的精品民宿,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蓬華鎮蘇厝村盤活荒廢茶園及拋荒地,改造為規模化中草藥種植基地……
如今,在南安,“三資”監督網越織越密,百姓的“錢袋子”越守越牢。下一步,南安市紀委監委將進一步聚焦“三資”監管常態化、規范化,深化專項整治,促進完善機制,強化源頭治理,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持續擦亮鄉村振興清廉底色,讓群眾在“三資”整治的成果中,收獲更多幸福感與獲得感,共享鄉村振興發展紅利。
?。ㄓ浾?傅雅蘭 黃奕群 通訊員 陳春江 呂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