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學校嘗試升級運動App,識別作弊,防止代跑
■有的學校優化規則,允許靈活選時段,公里數可累計
“需要代跑嗎?可承接校園代跑,每千米僅需1元。”在廈門高校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校園跑”是完成體育鍛煉要求的重要部分,近日,有市民向本報反映,部分高校出現了代跑現象。記者調查發現,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臺上,不少標注“廈門高校在校生”的賬號,發布“校園跑代刷”“代打卡”的兼職信息。代跑價格按千米計算,每千米0.8元至1元不等。針對這一現象,記者展開調查。
有人代跑不到一周就賺了上百元
記者在社交平臺搜索“廈門校園跑代刷”“廈漳泉校園跑兼職”等關鍵詞,很快跳出上百條相關內容。其中一條帖子備注:“廈某高校大三在讀,可代跑本校及周邊院校”,配圖是運動App的跑步軌跡截圖,文案寫著“安全穩定,配速可控,每天可接5至8單,每千米0.9元,跑滿20千米送1千米。”
隨后,記者以學生身份私信該賬號,對方自稱“小周”,回復稱,只要給他運動App賬號密碼,他用自己的手機登錄,按學校要求的配速(通常6至8分鐘/千米)跑,跑完截圖發給客戶。為證明真實性,“小周”還向記者展示接單記錄:“不到一周,已經跑了130多千米,賺了110多元。我主要接本校和周邊某高校的單。”
“以前查得不嚴時,有學生騎單車‘刷圈’,但隨著管理越來越嚴,現在很少有人敢用單車刷了,因為學校后臺會查軌跡是否勻速、有沒有‘跳躍’,所以更多人選擇找真人代跑,覺得這樣最安全。”在社交平臺上,另一位代跑者小李告訴記者,他一般晚上8點后開始代跑,那時人少,一次能同時登兩三個賬號,按不同配速跑,避免數據雷同。
有學生建議加強監管優化規則
為何校園代跑會有市場?記者采訪了我市多所高校的學生發現,需求主要來自“時間緊張”或“體育基礎弱”的群體。“這學期課表排得滿,還要準備英語四級,根本沒時間每天跑2千米。”大二學生小林坦言,她上個月找過代跑,“花了15元跑了15千米,體育老師沒發現,不然綜合測評會扣分,影響獎學金申請。”她認為,“校園跑”要求“每周跑滿3次,每次不少于2千米”,壓力較大。
還有學生因擔心體育掛科選擇代跑。“我體能差,跑1千米就喘,要是校園跑不達標,體育會掛科。”集美某高校大一學生小鄭說,他曾猶豫要不要找代跑,“后來聽同學說代跑安全,才花了20元請人代跑了20千米”。
不過,也有不少學生反對代跑。“校園跑本來是為了讓我們多運動,增強體質,代跑不僅沒意義,還丟了誠信。”大三學生小陳說,她身邊有同學因代跑被抓,“不僅體育成績被取消,還被通報批評,太不值得了。”她建議,學校應該加強監管,同時優化規則,“比如增加趣味跑步活動,像‘校園定向跑’‘團隊跑’,讓跑步變得有意思,而不是單純讓學生‘打卡’。”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已有學校升級運動App,用人臉識別防止代跑,靠軌跡異常預警識別作弊;更受認可的是規則優化——允許學生根據課程表靈活選時段、單次1千米“累計跑”。
(廈門日報記者 薛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