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技術研發之基 解降本增效之題 寄轉化應用之盼
氫能賽道,廈門闖三關
近日,《廈門市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印發實施,從打造氫能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打造氫能先進制造業基地、有序開發氫能示范應用場景、全面優化氫能產業發展環境等四個方面提出14條措施,釋放出加速構建新能源產業新增長引擎,搶占氫能發展新賽道的明確信號。
2022年,廈門便將氫能與儲能列入六大未來產業之一。面對產業發展的根基在哪、制氫降本的關鍵在哪、轉化應用的出路在哪等三大“考題”,廈門一路探索,逐步構建起差異化競爭優勢。
何以“從0到1”?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氫能產業是一片潛力無限的新藍海。在產業起步階段,廈門如何實現“從0到1”的突破?
廈門大學及嘉庚創新實驗室帶來的科創優勢,是廈門的底氣所在。
在華商廈庚氫能技術(廈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廈氫能”)的生產車間,一條薄如蟬翼的透明隔膜正從精密設備中平穩產出。這是該公司今年8月建成的首條幅寬2.2米堿性電解槽專用復合隔膜智能化生產線,顯著提升了堿性制氫電解槽的整體性能,實現了綠氫裝備核心材料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
“傳統堿性電解槽功率響應速度慢,突破技術瓶頸要從核心材料入手,其主要涉及電化學領域。”華廈氫能創始人、CTO高小平博士深耕氫能技術研發領域30余年,他坦言,2022年選擇落地廈門,正是看中廈門大學國際頂尖的電化學專業實力。“當年10月來到廈門,12月底成立公司,這離不開嘉庚創新實驗室提供的支持。”
高小平口中的嘉庚創新實驗室,是福建省、廈門市依托廈門大學建設的高能級創新平臺。基于廈門大學在電化學領域的深厚積淀,嘉庚創新實驗室成立氫能研究院,成為廈門布局氫能全產業鏈核心技術、推動產業落地的重要平臺。
借助實驗室頂尖的電化學研究團隊和高精尖研發儀器,華廈氫能在短短兩年內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制氫設備氫氣產量從5標方躍升至1500標方,啟動時間從分鐘級壓縮至秒級。今年3月,公司600標方制氫設備出口至印度尼西亞,拿下“廈門造”制氫裝備出口第一單。
“我們的發展思路是聚焦氫能關鍵技術研發,把科技力量轉化為生產力量,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能技術與裝備輸出高地。”廈門市發改委創新與高技術發展處處長吳群猛說。
“目前,廈門電解水制氫裝備技術在國內國際均處于領先地位,現已自主孵化8家氫能科技型企業。”嘉庚創新實驗室主任助理、科技發展部部長郭奇勛說。
除了上游制氫環節,如今,廈門在氫能全產業鏈條上已集聚一批掌握核心技術或在國內有影響力的企業。在中游儲運環節,廈鎢氫能稀土固態貯氫合金材料連續15年產銷量全國第一,林德氣體具備管道輸氫、長管拖車運氫等工業氣體儲運能力;下游用氫環節,截至去年底,金龍汽車集團的氫燃料商用車累計銷售超2800輛,國內市占率達13%。
何以降本增效?
氫能的“綠化”程度取決于制取方式。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制取的“綠氫”更清潔,但獲取成本也更高。降本增效,是推動綠氫規模化應用的關鍵問題。
在寧夏寧東,一臺5兆瓦級離網混聯制氫系統將開啟零下運行測試。該系統所使用的高效堿性電解水制氫技術(ALK)和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技術(PEM),分別由嘉庚創新實驗室孵化的廈門本土氫能企業——華廈氫能和鷺島氫能提供,這兩項技術在項目中“合二為一”。
“廈門的ALK和PEM制氫技術國際領先,但兩者各具優劣勢。”嘉庚創新實驗室氫能示范項目負責人李水榮介紹,ALK成本低,PEM性能優,該系統將兩者優勢進行創新性整合,突破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制氫系統的長效經濟、安全運行的技術瓶頸,加速綠氫規模化應用。“目前這款5兆瓦級制氫系統已通過中期驗收,下一階段將開展30兆瓦級制氫系統的落地應用,這將大幅提升制氫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技術“合二為一”的背后,是跨區域的優勢聚集與協同創新。這離不開龍頭企業的牽引帶動作用。
據悉,該制氫系統由國家能源集團牽頭,嘉庚創新實驗室等10家單位參與研發制造,屬科技部重點項目。“廈門缺乏大規模示范應用場景,通過與大型央國企合作,不僅讓本土氫能初創企業獲得了寶貴的‘試驗田’,而且能使其更好融入國家級研發體系,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提升科技創新速度和規模化生產能力。”李水榮說。
為促進全市氫能產業實現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資源整合、協同創新和推廣應用,去年4月,廈門大學、嘉庚創新實驗室聯合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廈鎢氫能源、金龍汽車集團等全國20余家氫能產業上下游有關重點企業,發起成立廈門市氫能產業發展聯盟。
“聯盟搭建了政府、科研機構與氫能產業企業相互之間的交流合作平臺,促進聯盟成員間在技術創新、生產制造、示范應用、市場拓展等方面的合作,推進廈門市氫能產業‘制—儲—運—加—用’一體化發展。”聯盟負責人、翔炬投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招商運營部總經理柴堅說。
何以推進應用?
在氫能全產業鏈的“制儲輸用”四大環節中,最具挑戰性的無疑是應用端。氫氣有分子小易泄露、爆炸范圍寬等天然特性,做好驗證與示范,是打通場景應用的關鍵一步。
“依托與嘉庚創新實驗室共建的12MW電解水制氫裝備漳州測試基地,公司已完成200標方、1000標方堿性電解槽測試,為參與東北風電離網制氫一體化項目奠定基礎。”高小平介紹。
“漳州毗鄰廈門,海岸線長度約占全省總長度的五分之一,風光資源充足,是開展氫能技術驗證與示范的理想場地。”李水榮說,為適配技術快速迭代需求,基地注重測試驗證與示范并重,不僅能承擔中試任務,還可開展工業級產品的測試。
當前,我省氫能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因此,除了做好氫能的驗證與示范,還亟須突破本土規模化產氫及應用這一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
立足沿海資源和科創優勢,廈門正通過加強區域協同,推動氫能技術就地轉化。今年3月,由福建能源石化集團和嘉庚創新實驗室共建的福建省綠氫中試基地開工建設,項目聚焦全鏈條氫能檢測驗證,將加快打通“海上能源—氫儲能—氫基能源應用”實證鏈條,為福建深遠海風電制氫及應用提供支持。
10月22日,廈門臨空經濟片區“新能源新材料”投資發展機遇分享會在武漢舉辦,會上發布了包括氫能交通覆蓋微交通、市政車輛等,氫能電力打造測試平臺與智慧合桿示范在內的五大類體系、18個場景機會,將推進氫能在交通領域示范應用。
“應用端的規模化拓展依賴政策引導。”福建省氫能產業創新發展聯合會秘書長郭仁木建議,“要盡快出臺我省氫能產業創新發展專項實施方案,明確氫能管理責任部門及管理實施細則,同時推出實質性激勵措施,推進福建省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傅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