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成績
在代表中國博士后群體最高水平的競技場上,廈門斬獲金獎6個(全國共設金獎63個)、銀獎1個、銅獎6個以及優勝獎10個。
全鏈條支撐
全市現有121家博士后平臺,包括45家流動站、46家工作站和30家省級創新實踐基地,精準對接軟件信息、半導體、生物醫藥等支柱產業,累計招收博士后3232人,形成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應用”的全鏈條支撐。

廈門市人社局在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組織申報階段,舉辦專項輔導動員部署會,充分激發人才參賽積極性。
近日,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在泉州圓滿閉幕。在這場代表中國博士后群體最高水平的競技場上,廈門斬獲金獎6個(全國共設金獎63個)、銀獎1個、銅獎6個以及優勝獎10個,取得突破性成績。從長征火箭的高科技走向民生應用的減振降噪技術,到描繪城市空中交通新藍圖的飛行器,再到革新雙氧水制備模式的綠色化工系統——廈門英才帶來的前沿成果,不僅贏得了評委的高度認可,更成為觀察廈門四十年如一日深耕人才沃土、構建一流生態的窗口。
沃土厚培 凸顯廈門深耕細作四十載
賽場上的“高光時刻”,源于日常的“厚積薄發”。我市在此次大賽中創下歷史最佳成績,絕非偶然。
博士后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我市自1985年設立全國首批博士后流動站以來,經過四十年發展,已構建起一張“流動站筑基、工作站強鏈、創新實踐基地拓面”的立體化平臺網絡。全市121家博士后平臺,包括45家流動站、46家工作站和30家省級創新實踐基地,覆蓋全部6個行政區,精準對接軟件信息、半導體、生物醫藥等支柱產業,累計招收博士后3232人,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應用”全周期體系。
政策的持續創新與服務的不斷優化,為博士后人才構筑了“暖心港灣”。早在2000年,廈門市人社局便在全國率先出臺鼓勵企業設站政策,此后持續迭代。如今,建站補助最高200萬元,在站博士后生活補貼最高30萬元,出站留廈安家補貼30萬元。市財政累計投入1.45億元,帶動設站單位研發投入超10億元。
精準滴灌 構建廈門保障競賽全周期體系
優異成績的背后,同樣離不開廈門為此次大賽構建的“以賽聚才、以賽促創”全過程服務體系。
據參賽團隊成員透露,在備賽期間,人社部門組織的專家輔導環節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幫助”。“各位專家高屋建瓴的指點,精準地打磨了我們的項目邏輯與呈現細節。”銀獎獲得者鄭曉剛博士表示,“這份榮譽的背后,凝聚著專家們的智慧與心血。”
這正是廈門市人社局專項工作的一個側影。賽前,工作組通過“政策宣講+精準服務+動態跟蹤”機制,激發了98個項目報名創新、創業組別,占全省超四成。他們深入高校、企業等單位,提供“一對一”的項目書撰寫輔導,并實施“陪跑+引跑”服務。在關鍵的輔導環節,更是組建了由技術專家、創投代表和往屆評審構成的團隊,通過“模擬路演+即時點評”等方式,對項目進行“精準滴灌”和個性化打磨,助力英才們從“整體提升”邁向“個性突破”。
賽場亮劍 折射廈門創新能級大提升
本屆大賽競爭激烈,46支參賽隊伍、1700余個頂尖項目同臺競技,可謂優中選優。此次廈門取得突破性成績,得益于一批兼具技術前瞻性與市場潛力的高質量項目。它們恰是廈門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縮影。
在創業賽賽道,一枚金獎熠熠生輝。由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博士后莫非團隊研發的“粒子阻尼減振降噪技術產業化”項目,擁有一個顯赫的標簽:它曾是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四大黑科技”之一,成功解決了航天領域的“卡脖子”難題。如今,這項技術已申請專利200余項,并榮獲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團隊成立的環寂高科公司,正將這項尖端技術從航天領域拓展至交通減振、工業降噪、建筑抗震等更廣闊的民生領域,讓“高大上”的航天科技真正惠及千家萬戶。
在高端裝備制造與機器人賽道,一個“未來已來”的銀獎項目吸引了眾多目光。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博士后、助理教授鄭曉剛帶來的“傾轉涵道式城市空中交通新概念飛行器”,描繪了一幅近在眼前的未來出行圖景:可搭載4人、航程約200公里,用于緊急醫療救援、文旅乃至日常通勤。“出門不需要開車,坐飛行器就可以,兩到三年之內有望實現。”這位年輕博士后的信心,源于其團隊在氣動布局、外形設計上的創新,以及采用多發動機以最大限度保證安全的集成化設計。從2015年讀博開始深耕飛行器設計,近十年的積累在比賽中綻放光芒。
在創新賽的新能源賽道,嘉庚創新實驗室副研究員祖小龍的項目“連續流過氧化氫在線制備系統”斬獲銅獎。該系統能夠在線合成從低到高不同濃度、電子級純度的雙氧水,最大程度避免了傳統雙氧水儲運中的分解風險和安全隱患。目前,該項目已與國家能源集團對接,滿足其千噸至萬噸級別的需求,在精細化學品合成、半導體制造清洗等領域展現出顯著優勢。
向新而行 續寫廈門人才引領發展新篇章
站在博士后制度實施40周年的新起點,廈門正繪制更廣闊的藍圖。此次大賽的輝煌戰績,是一個里程碑,更是一個新起點。
廈門市正致力于推動這些優秀的“賽場成果”走向“市場應用”。10月29日舉辦的廈門市博士后人才交流對接會,有力促進了獲獎項目與產業園區、創投基金精準對接,讓博士后的智慧結晶成為產業升級的“生力軍”。
未來,廈門市人社局將繼續擴容平臺矩陣,爭取省級創新實踐基地自主認定權限,圍繞“4+4+6”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更為完善的“基礎研究+應用實踐+成果產業化”人才培養模式,持續釋放政策紅利,讓每一位博士后都能在廈門安心科研、融入城市,將鷺島打造成天下英才向往的創新創造“熱土”。
從全國首批流動站到121家創新平臺,從政策的探路者到產研融合的強力引擎,廈門博士后事業的每一步,都飽含著“愛才、敬才、用才”的城市溫度。此次大賽的碩果,也是這種溫度散發的體現。市人社局表示,新征程上,將繼續以博士后制度為支點,培育更多高層次創新人才,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為磅礴的“廈門智慧”與“廈門力量”。
(文/廈門日報記者 何無痕 圖/市人社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