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設施建得好不好,親身體驗后的殘疾人最有發言權。當下,石獅多個工作面正交叉展開,有序推進省級無障礙設施樣板區建設,多條道路率先完成盲道改造。提升后的路面環境有哪些變化、對殘疾人出行是否友好、還有哪些細節需要關注?8月7日下午,記者陪同石獅輪椅作家吳承諭上路進行了體驗。
坡化的進出口
讓輪椅通行更便捷
此番體驗行,我們選擇從宋塘路石獅體育館段出發,沿福輝路—寶島路—寶塘路閉環繞行一圈。
作為此次樣板區建設的示范段,宋塘路率先啟動并完成盲道改造,而寶塘路則尚在改造中,前后對比更能展現出改造帶來的變化。
“體育場周邊一些出入口兩側,之前安裝的路緣石有幾厘米高,我的低速輪椅是沒法通行的。”吳承諭坦言,改造后,道路進出口調低與路面平齊,原本一些臺階也鋪成了斜坡、消除了高差,確實方便了輪椅通行。
因為“駕駛”著低速電動輪椅,吳承諭對道路的平整度十分有感。一路下來,盡管整體出行比較順暢,但一些路面還是存在起伏、輪椅抖動的現象。個別一兩處,還因為連續并排的井蓋,影響了無障礙通道的連續性。把問題反饋給施工單位后,現場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在后期把相關細節進行改進完善。
管理也得跟上
連續性才會有保障
繞行一圈,最大的遺憾不在于改造項目本身,反而是人為的阻礙,讓這段無障礙通道依然“有礙”出行。
從市老干部活動中心段往市政府方向,遠遠就能看到,靠近福輝路和寶島路交叉口,有兩輛機動車蠻橫地斜在人行道中央。“整段行道整體比較寬敞、前面做得也還平順,原本以為可以順暢通行,靠前一看,出口完完全全被堵死了。”吳承諭很是感慨,再標準的盲道,如果后期管理跟不上,都會因被“斷頭”而變成擺設。
這樣的情況,并不是孤例。無論是改造前還是改造后,一些商戶、車主都習慣把車輛或者其他物品堆放在人行道上,人為設障影響通行,盲道作用無法發揮,只有“建管一體”,才能更好地實現通行無礙。
用好“社會參與”
精致打造無礙“生活圈”
今年,石獅成功入選2025年度省級無障礙設施樣板區,并將西起子芳路、東至福輝路(部分濠江路)、北至香江路、南至八七路的1.79平方公里區域納入創建范圍,形成57項任務清單。
目前,除了一標段14條道路人行道無障礙改造正加快推進外,二標段涉及的長福小區、龜湖公園等公共場所的改造也已進場,進行前期的破除、拆除等相關施工。
“整個項目圍繞人文宜居、生態活力、漫享獅城、信息共享四個維度,包括對道路、人行天橋、停車場、公交站的盲道、坡道、阻車樁等進行無障礙改造,完善城市公園、居住小區、公共建筑的電梯、扶手、休憩空間、出入口、衛生間等無障礙配套,同時對無障礙導覽標識、智慧交互設施、公共信息服務等進行優化。”國投集團園林建設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項目盡管不大,很多都是細節提升,卻體現了一座城市的友好與包容。”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將堅持“社會化參與”理念,傾聽包括殘疾人代表在內的體驗督導組意見,以“體驗—反饋—優化”的閉環機制,讓這項無礙化、適老化的民生工程精細化推進、精致性呈現,助力打造“無礙”宜居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