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桃源星火”實踐隊,赴泉州市永春縣開展紅色主題實踐活動。
此次活動以“探尋紅色基因,傳承革命精神”為核心,通過系統梳理歷史脈絡、實地研學紅色陣地、創新開展互動實踐,搭建校地協同紅色教育平臺,推動革命精神在青年群體中落地生根,為永春縣紅色文化傳承注入青春動能。
校地協同顯成效,紅色傳承啟新程
永春團縣委將本次實踐活動作為推進青少年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全程介入、精準指導。一方面,在縣青少年宮組織召開專題座談會,為實踐隊系統解讀永春縣“紅旗不倒”的蘇區榮光、僑胞“跨越山海援祖國”的愛國事跡。另一方面,對接永春縣青少年宮、中共永春縣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辜氏祠堂)、花石革命老區紀念館、林俊德紀念館等單位,為實踐隊搭建起“政企校”協同的紅色研學平臺。
團縣委的大力支持,不僅為實踐隊明晰了研學方向,更以“青春何為”的時代叩問,引導隊員深刻認識紅色文化傳承的使命擔當。
研思尋本訪忠骸,步履探源溯根基
在團縣委的組織下,實踐隊深入探尋中共永春縣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辜氏祠堂。館內以文獻史料、歷史照片生動還原吳亞魯同志創建地方黨組織的艱辛歷程,重點講述李南金等青年英烈投身革命的英勇事跡,推動革命歷史與當代青年深度共鳴。
隨后,實踐隊前往花石革命老區紀念館。紀念館負責人鄭巧松介紹道:“近年來,花石社區以黨員政治生活體驗館為主體,打造一條紅色主題旅游線路,以鄉愁文化、生態農業、非遺體驗和地方民俗為載體精心開發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積極引入新業態。”這一模式是永春縣“紅色資源賦能鄉村發展”的典型實踐,也是紅色文化“活起來”的重要探索。
來到林俊德紀念館,團縣委引導隊員聚焦“紅色基因當代轉化”主題。通過觀看林俊德院士臨終前伏案工作的影像資料,研讀手稿箴言,隊員們深刻認識到:紅色精神不僅存在于革命歷史中,更體現在當代科研工作者“以身許國、攻堅克難”的堅守中。
創新賦能潤童心,守正培元賡榮光
為讓紅色文化更貼近青少年群體,在縣婦聯、縣民政局和縣科協的協同支持下,實踐隊于花石公學紅色遺址開展“童心尋紅跡,少年傳薪火”活動,采用“手工創作+紅色元素”的形式,讓青少年在實踐中親近紅色文化。
活動現場,青少年圍坐桌前,手持畫筆在水波紋玻璃上勾勒紅旗、五角星、“馬蘭魂”等紅色符號,每一幅作品都承載著青少年對紅色精神的理解與向往。縣婦聯負責人陳美玲表示,此類活動打破了紅色教育的時空限制,通過“看得見、摸得著、做得來”的方式,讓紅色基因在代際互動中自然傳遞,是紅色資源當代轉化的有效路徑。
此次實踐活動,實現了“歷史探尋——精神感悟——實踐傳承”的閉環,為永春縣紅色資源活態傳承與當代轉化提供新路徑。
永春團縣委相關負責人強調,下一步將以此次實踐活動為契機,持續整合縣域紅色資源,深化“校地協同”紅色教育模式,通過更多貼近青少年的創新形式,推動紅色基因在代代相傳中煥發新活力,為永春縣高質量發展凝聚青春力量。
(陳婧媛 黃燁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