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幀一畫,皆為詩意;一地一物,盡顯和美。行走在龍涓鎮內灶村,農家院錯落有致,鄉村路通達四方,文化廣場充滿歡樂,產業生機盎然……一幅村莊美、鄉風好、產業興、治理優的“和美鄉村”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近年來,內灶村深入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以構建“黨建強村、產業興村、環境美村”鄉村治理體系為目標,在各方面、各領域精準發力,通過“支部引領推動、黨員帶頭行動、群眾參與互動”模式,內外兼修打造美麗鄉村。曾榮獲省級“一村一品”專業村、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農旅融合促民增收
內灶村的清晨,總從茶山上的露水開始。但如今,這份清晨的忙碌早已不止于茶園。在榮景茶葉集中加工區,記者看到,茶農正將采摘下來的茶青進行加工處理,搖青、殺青、揉捻、烘干……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以前自家做茶,一年到頭也就掙個辛苦錢。現在在榮景茶葉集中加工區上班,不僅有穩定的工資,還能跟著學技術。”村民陳志和告訴記者,該加工區年產茶葉50噸,每年能為村里創收500萬元,成了名副其實的“聚寶盆”。
除了發展茶產業,內灶村更是把目光聚焦鄉村旅游。據悉,內灶村旅游資源豐富,有千年古剎鳳山巖、國家級森林公園護國巖、水云波茶鄉人家、千年古榕樹等。近年來,該村依托這些資源做文章,把“文旅”與“農業”“潮玩”“體育”“研學”串成了線,打造鄉村一日游,從而帶動游樂購,增加村集體以及村民收入。
“以前只知道種茶賣茶,哪想過山上的樹、廟里的碑也能掙錢?”看著鳳山巖景區里絡繹不絕的游客,村民陳煌斌感慨萬千。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鳳山巖景區共接待游客達3萬多人次,助推內灶村茶葉、柑橘等農副產品銷售,據不完全統計,銷售額超250萬元。
內灶村產業的發展不止茶業、鄉村旅游業,該村還因地制宜,引導村民成立合作社,發展特色養殖。在村西頭的雙龍鴿子養殖場里,雪白的鴿子成群振翅飛翔;鱸魚養殖場的水面波光粼粼,一尾尾鱸魚在池里歡快游動……“這些特色產業不僅帶動了村民就業,每年還能賺近30萬元。”內灶村養殖專業合作社相關負責人說。
據介紹,近年來,通過產業帶動、農旅融合,內灶村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產業飯”,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黨建引領增惠民生
“鄉村振興沒有標準答案,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內灶村黨支部書記陳敬敏說,堅持“一村一特色”,讓村莊在振興中綻放獨特光彩。
夜幕降臨,在水云波鄉村振興文化廣場上,伴隨著音樂鼓點,女人們興高采烈地跳著廣場舞。“這里不僅是村民休閑的地方,更是村里的文化會客廳。”陳敬敏介紹,每逢節日,水云波鄉村振興文化廣場都會舉辦茶歌會等活動,村民們聚在一起品茗聊天,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這樣的凝聚力,得益于內灶村“一心兩葉”的黨建品牌。近年來,內灶村始終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基層治理的“動力引擎”,以強化黨建引領、做美人居環境為抓手,高起點推進農村基層治理創新,高標桿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鄉村要振興,環境是底色。今年以來,內灶村建立工作機制,以“道路無遺撒、庭院無殘垣、溝渠水暢通”為目標,組織村干部、黨員先鋒隊及群眾,常態化組織開展全域環境衛生大掃除。在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活動的同時,還積極向村民宣傳環境衛生、垃圾分類等知識,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到人居環境維護中來,樹立文明生態環保意識,推動村莊清潔行動常態化、持續化。
和美鄉村,既要“塑形”,又要“夯基”。2024年春節前夕,內灶村完成主干道路亮化工程,安裝太陽能路燈176盞,覆蓋6公里道路,惠及7000余名村民及鄰近村莊;投入資金3700萬元,建設水云波至長泰枋洋公路,全長6.8公里,按四級公路標準建設,打通內灶村與外界通道,方便村民出行。
談及下一步的計劃,陳敬敏表示,將借龍涓鎮申報“2025年市級鄉村振興整鎮推進創建鄉鎮”的東風,謀劃建設農產品宣傳展示中心,設計內灶村產業IP,為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動能。“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不是終點,是新起點。”陳敬敏的話里滿是干勁,“跟著‘千萬工程’的路子走,今后村民的日子,定會像泡開的安溪鐵觀音,越來越醇厚!”
(融媒體記者 章桂林 通訊員 李杰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探訪城鄉融合的永春之路:新韻·新事·新風2025-10-21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