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鐵觀音,輸贏笑笑一杯茶。”在安溪,勤勞的茶鄉人用一盞茶的從容,將生活釀成了詩。
這片承載著千年文脈的“金葉子”,正以茶文化立魂、茶產業固本、茶科技賦能的“三茶”統籌路徑,完成了從“肩挑背扛闖市場”到香飄全球的蛻變,實現了從“一葉獨秀”到“百業共榮”的跨越,為中國茶產業的現代化發展寫下生動注腳。
一盞觀音承古韻
一葉知春韻,一城藏茶香?!?a href="http://www.e95599.cn/quanzhou/anxi/" target="_blank">安溪縣志》記載:安溪產茶始于唐末,興于明清,盛于當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回溯歷史,千年之前,安溪人便已開始種茶飲茶;至清代,鐵觀音這一優良品種正式得名并被廣泛培育。在長期的口口相傳、世代相襲中,獨特的茶文化逐漸形成和演變,涌現出茶詩、茶歌、茶聯、茶諺、茶戲等古今傳誦的藝術形式,也衍生出斗茶、茶王賽等競技活動。
“未講天下事,先品觀音茶。”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小鵬介紹,親朋見面要斗茶,迎賓待客要品茶,婚喪嫁娶要喝茶,迎來送往要送茶……可以說,喝茶早已是安溪人比吃飯更日常的儀式。
如今,安溪縣每年春茶開采前舉辦開茶節,由主要產茶鄉鎮輪流主辦,各類茶王賽、茶文化旅游節、推介活動等貫穿全年。這些活動不僅延續了安溪千年的茶脈,更以當代語言向世界講述著鐵觀音的新故事。

和平百茶智慧園
安溪縣茶文化底蘊深厚,制作工藝更是復雜且嚴謹。在長期的茶葉種植與生產過程中,安溪縣茶農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半發酵”烏龍茶制作工藝。“曬青、晾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復烘、復包揉、烘干等十道工序,讓安溪鐵觀音有了‘綠葉紅鑲邊,七泡有余香’的美稱。”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數字經濟學院)茶業科技系主任、副教授高水練博士認為,安溪鐵觀音幽雅迷人的“蘭花香”是“品種香+地域香+工藝香”的集大成者,其特征可描述為“如蘭似桂、花果交融”。
首創“半發酵”烏龍茶制作技藝、發明茶樹“短穗扦插”繁殖技術、發現保留鐵觀音母樹……多重優勢疊加下,“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被認定為全球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全球茶界首個“雙世遺”。
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履行保護承諾的新起點。幾年來,安溪縣積極推進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農業遺產、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保護制度建設,在產業發展、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國際合作、茶史跡調查等方面,開啟保護與發展之路,讓這張農遺“金名片”愈發閃亮。

安溪鐵觀音技藝傳承
雙百模式百業興
“高山云霧出好茶。”安溪縣位于東南沿海,居山近海,常年氣候溫潤多霧,為茶樹生長提供了良好條件。而種茶人的生態智慧,則讓“好茶”有了可持續的根基。
安溪縣立體推行全域生態建設,從縣域大生態、茶園小生態、土壤微生態三個層面,深入實施“兩留”“兩減”“三禁”等茶葉基礎提升工程,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去化學農藥等“減量化”行動,引入司雷植保、大司農等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實施茶葉綠色防控全程托管、統防統治。全縣茶園面積穩定在60萬畝,生態茶園覆蓋率達80%以上,為產業發展筑牢生態底座。
安溪人不但會種茶、制茶,更會賣茶。
前些年,面對茶產業銷售渠道過于單一、產業鏈條發展不強等問題。安溪縣錨定“雙百模式”發展路徑,即“做百茶、興百業”,擴大“安溪鐵觀音”朋友圈,推動茶產業的永續發展和轉型升級。
在“雙百模式”的引領下,如譽百茶、和平百茶、李陌茶業等一批龍頭企業積極拓展經營邊界,實現多元布局與創新業態。“我們不僅賣安溪鐵觀音,還有普洱茶、白茶、綠茶等上百種茶葉。”和平百茶智慧園創始人陳和平如是說,客戶只要有需求,我們就能提供相應品質好茶。
在“雙百模式”推動下,2024年,安溪茶產業綜合產值達416億元,持續領跑全國重點產茶縣。目前,安溪縣已成功建立起“買百茶賣百茶”的銷售網絡,每年加工、銷售的六大茶類茶葉30萬噸以上,茶葉電商日發貨量達16萬單,年銷售額超百億元,約占全國25%,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百茶貿易之都”稱號。
茶產業的繁榮,也直接帶動印刷包裝、機械制造、食品加工、交通運輸、倉儲物流乃至房地產等相關行業的協同發展,真正實現“一葉興、百業旺”的繁榮盛景,走出一條以茶賦能、全域共富的安溪路徑。
今年5月,中國百茶供應鏈集散中心成功落地,這不僅是安溪縣深化茶產業鏈現代化、推進“三茶”統籌戰略的重要里程碑,也標志著更完善、更高效的茶產業生態圈正在加速形成,持續為產業創新注入新活力。

八馬茶業打造可視化、智能化、數字化的“智慧茶園+智慧工廠”綜合體
數字賦能產業鏈
如果說茶文化是魂,茶產業是骨,那茶科技就是讓靈魂附體、讓骨骼強健的神經系統。
聲光電智能治蟲設備靜立茶樹間,及時阻斷病蟲繁殖;電子氣象屏實時跳動土壤溫濕度、肥力指數等數據……在大寶峰有機茶廠的茶園里,這些“科技哨兵”24小時不間斷地守護著茶樹的健康。
夯實茶葉品質根基,練好“內功”是關鍵。近年來,安溪縣積極推動“茶園布控氣象監測設備+可視化管理系統+水肥一體化自動灌溉+茶園蟲情測報系統”的智慧茶園支撐體系,及植保無人機、農業機器狗等新裝備在茶園生產管理的應用,逐步實現茶園由“人工管理”轉向“數字管理”。

安溪鐵觀音一號衛星
尤為亮眼的是,連續發射安溪鐵觀音一號、二號衛星,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和現代光學技術,采集梳理碎片化涉茶數據,開展土壤肥力檢測、茶葉產量測算等,搶跑智慧茶園新賽道。
茶園管理邁向科技化,制茶環節的革新同樣蹄疾步穩。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茶葉加工工藝也要不斷優化和創新。”縣茶管委辦主任陳志明介紹,安溪縣與中茶所等“大院大所”合作,共建中國烏龍茶產業研究院、國際烏龍茶產業科技創新聯盟等平臺,推動茶葉生產的智能化和自動化,為茶產業發展注入更多新力量。

八馬茶業智能倉
不僅率先建設5G烏龍茶智能工廠,系統性重構烏龍茶智能化加工全流程,實現從投料到成品全程機械化、清潔化、連續化生產,效率提升10倍;更有八馬茶業自主研發的第六代鐵觀音智能化精制生產線,推動加工由局部自動化升級為綜合柔性自動化模式,全程不落地作業,生產效率提高20倍,產品良品率≥99.5%,成為行業現代化標桿。
科技化智能化的觸角,也延伸至茶葉銷售環節。和平茶葉有限公司采用萬里牛WMS系統,實現整體線上線下的訂單處理和倉儲標準化作業流程;八馬茶業率先引入全新的智能倉儲業務模式,通過部署智能倉儲AGV機器人和算法,率先在全國實現茶業物流倉儲領域的智能化作業和信息化管理……從智能推薦系統到數字化供應鏈管理,從電商平臺到社交媒體營銷,安溪茶葉銷售逐步融入科技力量。

情景劇《鐵觀音》 黃東華/攝
品牌揚帆譽全球
在全球茶葉市場的“紅海”中,安溪鐵觀音如何脫穎而出?安溪縣的破局之道是“品牌強茶”——以公用品牌為引領,企業品牌為支撐,產品品牌為抓手,形成三層聯動的品牌矩陣。
做強區域公用品牌是核心第一步。“一開始,采取‘好中選優’的方式,組織對安溪各大名優茶種進行橫向、縱向評比篩選,最終確定以安溪鐵觀音為主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并做好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強化用標企業管理等工作。”陳志明介紹。
品牌出海則是重中之重。2023年5月,安溪縣啟動品牌興茶行動計劃,開啟品牌進化之路。借由該計劃,安溪縣持續走進聯合國總部紐約、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羅馬、意大利、日本等地,開展公共品牌宣傳活動,讓安溪鐵觀音的品牌聲量持續輻射全球,國際知名度與美譽度穩步提升。
與此同時,企業品牌同步壯大。安溪縣積極培育有競爭力的企業品牌,對獲評中國馳名商標、福建省著名商標的企業予以獎勵,組織企業參展并給予補助,組織企業抱團開展宣傳活動等,成功涌現出八馬、華祥苑、日春等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企業品牌。
在打造產品品牌方面,安溪縣同樣不遺余力。鼓勵茶企聚焦市場需求、大膽創新工藝與設計,集中資源打造具有高辨識度和市場競爭力的核心產品。一批明星產品品牌迅速崛起,如八馬茶業的“賽珍珠”系列、華祥苑的“國繽茶”系列等,這些“有故事、有溫度”的產品,憑借穩定品質、鮮明風格與文化內涵深入人心,讓安溪鐵觀音從“農產品”升級為“文化消費品”。
“三牌”聯動發展,成效顯著。今年5月,安溪鐵觀音以1443.07億元的品牌價值、899的品牌強度,位列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百強榜價值第一。這是安溪鐵觀音連續六次榮膺區域品牌(地理標志)價值第一,也是連續十年蟬聯中國茶葉類區域品牌價值第一。
從千年茶脈到“雙世遺”榮光,從生態茶園到“百茶之都”,從“一葉獨秀”到“百業共榮”,安溪的“三茶”統籌實踐,不僅讓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還探索出一條傳統與現代交融、文化與經濟共振的鄉村振興新路徑。(融媒體記者 吳梅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