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萬里茶道(安溪段)”文化遺產調查取得顯著進展。記者從泉州師范學院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獲悉,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課題組已初步掌握五條與歷史上茶葉運輸相關的重要古道線索,并在安溪與永春交界處發(fā)現一座古代石拱橋,為還原泉州至武夷的古茶道提供了關鍵實物證據。

一級古道

測量古道寬度
此次“萬里茶道(安溪段)”的田野調查工作,重點圍繞尚卿、感德、桃舟、劍斗等鄉(xiāng)鎮(zhèn)展開。依據收藏于安溪民間文書《武夷出路須知》,結合古道遺跡的實地勘察、宗族譜牒的收集梳理以及對地方長者的口述訪問,旨在全面摸清該段線路走向、空間格局及沿線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綜合推查出安溪茶葉北上運輸的實際通道,研究其在“萬里茶道”中的歷史地位與文化內涵,提煉突出普遍價值,形成調查研究成果和可行性分析報告,為保護管理規(guī)劃制定和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提供學術依據與決策參考。

此前,“萬里茶道(安溪段)”申遺工作小組在調研中取得重要發(fā)現:1875年倫敦出版的中國地圖上,茶區(qū)明確標示著“Ankoi Tea is grown”(安溪產茶);而在19世紀中國南方茶區(qū)地圖中,安溪所在區(qū)域被標注為“Tea Dist”(茶葉產區(qū))。
這些珍貴的歷史印記,有力印證了安溪段在萬里茶道中占據的重要地位、發(fā)揮的關鍵作用。
“本次安溪段調研,我們初步掌握了五條與歷史茶葉運輸相關的古道線索,在安溪與永春交界處尋得接通草洋地區(qū)一座古代石拱橋,為進一步探尋泉州至武夷古茶道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萬里茶道(安溪段)”申遺工作小組成員涂元葳告訴記者。

古道殘段
在關鍵線路與節(jié)點考證方面,依據文獻記載與實地踏勘,成功考證并確認兩條核心線路走向及多個關鍵節(jié)點。從西坪赤石出發(fā)向北延伸至長卿、劍斗等地的陸路商道脈絡基本清晰,下胡圩、卓村、翰林嶺等重要歷史地標位置得以確定。課題組近期駐扎西坪鎮(zhèn)赤石村全面調查,并撰寫完成《赤石村傳統(tǒng)村落簡報》,為后續(xù)研究奠定基礎。
沿線文化遺存梳理工作也成果豐碩。調查團隊對已勘察路段沿線的文化遺產進行系統(tǒng)登記與測繪,四美橋等古代橋梁、草苑王氏宗祠等祠堂建筑以及與地方信仰、商業(yè)活動相關的各類遺跡,共同構成“萬里茶道”安溪段的完整歷史景觀。
為確保項目全面實現,課題組制定了下一步工作計劃。泉州師范學院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副教授孫靜表示,調查團隊將向更多鄉(xiāng)鎮(zhèn)延伸,計劃對龍涓、蘆田、藍田等多地境內的相關線路和遺存點進行全面踏勘,構建覆蓋安溪全域的“萬里茶道”遺產網絡。同時開展安溪到福州、廈門港陸路及海洋路線資料收集與分析專題調查,研究關聯(lián)福州廈門的申遺可行性。
據悉,“萬里茶道”是17世紀末至20世紀初古代中國與俄國之間形成的以茶葉貿易為核心的國際商道,目前論證的南端起點為中國福建武夷山等產茶區(qū),經水路和陸路交替運輸,穿越8個省份,延伸至蒙古國烏蘭巴托、俄羅斯恰克圖,最終抵達圣彼得堡及歐洲各地,全程約1.4萬公里。它不僅是繼絲綢之路后歐亞大陸最重要的商貿通道,更見證了農耕文明與草原游牧文明的交流,以及中國茶葉作為全球性商品的貿易繁榮史。
來源:安溪縣融媒體中心、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圖)
融媒體記者:陳和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