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上旬,度尾文旦柚甜度達到峰值,果肉更為軟嫩。一批精挑細選的“柚中愛馬仕”遠渡重洋,抵達新加坡知名餐飲品牌“莆田”餐廳,將這一抹莆田獨有的秋日風味,呈現給海外食客。
“莆田”餐廳在線上展示紫菜源頭基地。
新加坡“莆田”餐廳里展示著度尾文旦柚。
莆田扁肉從皮到餡都是肉,通通純手工制作。
大黃魚風干流程嚴格把控。
陳紫荔枝、松風本龍眼、度尾文旦柚、白梨枇杷……三餐四季,莆田“四大名果”相繼成為海外“莆田”餐廳的特色水果。
今年,迎來品牌創立25周年的“莆田”餐廳,從最初新加坡的一家小店,已發展為擁有全球109家門店的餐飲標桿。
“餐廳推廣的農特產品已實現福建省全域覆蓋。”莆田餐飲集團幸福原味供應鏈負責人林亮亮介紹,僅在莆田本地,精選的特色物產就超過20種。這張飄香海外的“莆田風味圖鑒”中,不僅包含了聞名遐邇的莆田“四大名果”,更有媽祖平安面、興化鹵面、米粉等匠心主食,紅團、印糕等特色點心,以及扁肉、溫湯羊肉、哆頭蟶、土筍凍、套腸、鮑魚等經典風味,將純正“莆味”展現在世界各地。
“莆田”餐廳創始人方志忠,祖籍涵江區江口鎮。他把家鄉的名字“莆田”鐫刻進餐飲版圖,把鄉愁融入“莆田”餐廳,打造了全球規模第一的福建菜連鎖品牌,讓閩菜文化走向廣闊的世界,更形成了一套可復制的商業模式,有力地推動了閩菜在全球傳播。
(一)
“人間有味是清歡。”900年前蘇東坡在《浣溪沙》中寫下的這句詞,恰似為今日的方志忠作注腳。
2000年,方志忠攜家帶口來到新加坡,投奔伯父。初到獅城,與許多新移民一樣,他經歷文化適應的陣痛。
最令他困擾的,是那種“找不到家鄉味道”的焦慮。他走遍大街小巷,嘗遍各大閩菜餐館,總覺“不夠正宗,不夠地道”。深植于味覺記憶中的鄉愁,激發他創業的念想,方志忠立誓要在異國他鄉重現家鄉味道,慰藉海外游子的思鄉之情。
2000年10月,第一家“莆田”餐廳在新加坡吉真那路開業。方志忠確立了“原鄉原味”的經營理念,不惜成本從福建原產地采購新鮮的食材,四季更迭推出限定菜。
“我想讓新加坡食客知道,福建四季中,每個時令吃什么。”這種對食材原產地的堅持,在當時的新加坡餐飲界可謂獨樹一幟。
(二)
“莆田”餐廳主張“掌握好食材,原味福建菜”。為保證食材純正,方志忠把“中央廚房”留在家鄉。2015年,他在家鄉江口鎮厚峰村創設“幸福原味食品供應鏈”基地,為國內外“莆田餐廳”門店供應新鮮的家鄉食材。
他在線上線下推介閩菜。
記者從“莆田”餐廳視頻號“幸福原味福建好食材”看到,一個個短視頻信息量滿滿。其中,有展現海蠣捕撈、挖取、裝罐、打包,鎖住鮮美的全過程;有展示檳榔芋從自動清洗到削皮,再從精挑細選到鎖鮮技術,呈現源頭直供的狀況;有介紹大黃魚腌制、風干、包裝的流水線;還有揭秘標準化生產的套腸,是如何“套”出好滋味的……
每逢蟶、鮑等海鮮以及莆田“四大名果”上市季,方志忠便邀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媒體、線上達人來家鄉,上山下海,從源頭上探究福建“好食材”。
寧德的大黃魚、福鼎白茶、古田銀耳、霞浦海參,三明的筍干、紅菇、建蓮,龍巖的長汀河田雞、檳榔芋,福州的魚丸、紅糟;廈門的沙茶醬,漳州的東山小管,泉州的永春老醋、安溪鐵觀音、蘆柑,南平的武夷大紅袍……一幅“閩地風物圖”正借由“莆田”餐廳的全球網絡與品牌流量,鮮活地呈現在世界餐桌之上。
(三)
“莆田”餐廳不僅用心精選新鮮、自然的當季健康食材,還保留最傳統的烹飪精髓,為食客鎖住原味。很多國外政要、明星、名流都成為“莆田”餐廳座上賓。
招牌菜“百秒黃花魚”,其特色就是原汁原味。只有新鮮的小黃花魚才能經受住百秒出鮮味的考驗,從而呈現出口感鮮美而滑嫩的白色蒜瓣肉。這就要求所用到的魚都是前一天剛剛從海中新鮮捕撈,并在第一時間冰封、空運過來的好貨。
莆田扁肉湯精髓在于“食不厭精”,從皮到餡都是肉,通通純手工。
莆田鹵面,每根面條都浸滿了山海的味道。在莆田,有“無面不成席”之說,對于漂泊在外的僑民來說,鹵面就是家的味道。
“新加坡的很多老華僑慕名而來,他們有的坐輪椅,有的拄拐杖前來,就為了回味地道的家鄉菜。”方志忠說,逢年過節,尤其是每年除夕,是海外的“莆田”餐廳最忙碌的時候。白發蒼蒼的老鄉沒有機會回到故鄉,家鄉味一到嘴里,他們就哭了。每當看到這一幕,他就更堅定要把“莆田”餐廳開設到世界各地。
全媒體記者 黃凌燕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