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共泉州市委黨校第3期四區聯辦鄉科級干部進修班走進豐澤區,開展以從“‘簪花圍’的古韻今風,看民俗文化的傳承”為主題的現場教學,沉浸式感受非遺民俗的獨特魅力,深入探索傳統文化活化傳承的實踐路徑。

在豐澤區蟳埔村等教學現場,學員們首先走進簪花體驗點與民俗文化展示區。頭戴“簪花圍”的蟳埔女為學員們細致講解這一非遺技藝的歷史淵源——從早年漁民借花祈福的生活智慧,到如今融合海洋文化與美學表達的文化符號,一枚枚色彩鮮活的簪花,串聯起民俗與時代的對話。學員們還親手體驗了簪花制作流程,在梳理花材、搭配造型的過程中,直觀感受傳統手工藝“慢工出細活”的匠心,以及其背后蘊含的地域文化基因。
現場教學中,學員們與當地民俗傳承人、文化工作者展開深入交流,重點探討“簪花圍”從“小眾非遺”走向“大眾喜愛”的傳承密碼。大家了解到,近年來豐澤區通過“非遺+文旅”“非遺+短視頻”等創新模式,讓“簪花圍”從漁民日常裝飾,成為吸引全國游客的“網紅打卡符號”,不僅帶動了蟳埔村及周邊的文旅經濟,更讓這一民俗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學員們紛紛表示,這種“保護為基、創新為翼”的傳承方式,為基層文化工作提供了寶貴借鑒。
此次現場教學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局限,讓學員們在“看、聽、做”中深化了對民俗文化價值的認知。大家一致認為,民俗文化是地域發展的“根”與“魂”,作為鄉科級干部,未來將結合工作實際,探索更多“傳統文化+現代場景”的融合路徑,推動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為泉州建設文化強市注入更多基層力量。(楊偉鵬 張麗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