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島賽道,躍動著競速者的身影;街頭巷尾,交織著音樂的節拍;星辰大海間,升騰著游島玩海的新體驗……“十四五”以來,平潭以“國際風范、青春時尚”為帆,以文體旅為引擎,著力打造“星辰大海浪漫島、音樂藝術歡樂島、品牌賽事活力島、旅游體驗舒心島”,接待旅游人數、旅游總花費連續兩年突破千萬人次和百億元大關,國際旅游島建設駛入快車道、實現新發展。

來自全國各地的風箏沖浪愛好者匯聚平潭,體驗風箏沖浪的快意。(資料圖)
塑形象
高辨識度海島引客來
“設施新、環境好,氛圍特別棒。沒想到在平潭能欣賞到如此高水平的音樂會。”近日,在平潭國際演藝中心,來自汕頭的游客陳先生連連贊嘆。這座濱海藝術殿堂,正成為平潭打造音樂藝術歡樂島的鮮活名片。
“十四五”以來,平潭以體育、文化為雙引擎,持續創新旅游業態,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海島旅游體驗。
音樂藝術方面,平潭成功培育海島合唱大會、藍眼淚音樂節等本土IP,《只此青綠》《李白》等300余場精品演出接連登臺,《平潭映象》實現回嵐駐場,“駐島音樂人”計劃與百余場街頭音樂會同步推進,讓藝術氣息從專業音樂廳流淌至街頭巷尾。
體育賽事則為這座海島注入強勁動能。沙灘運動會、帆船運動周、棒壘球季、風箏沖浪節、賽車嘉年華——五大主題賽事貫穿四季,亞洲棒球錦標賽、世界沙灘手球錦標賽等國際賽事相繼落地,平潭五年累計舉辦品牌賽事超過250場,連續七年獲評“中國體育旅游十佳目的地”,多個國家級訓練基地相繼掛牌,品牌賽事活力島的辨識度持續提升。
浪漫,已成為平潭最動人的城市氣質。圍繞“星辰大海浪漫平潭”品牌,夢幻藍眼淚成為現象級IP;郵輪、游艇、游船“三游”齊發,拓展游島玩海新體驗;節慶煙花秀多次亮相《新聞聯播》,“星球喚想”“嵐起山海圖”等解鎖沉浸式夜游消費場景。
“我們正全力推進‘旅游+’融合發展。”實驗區文旅集團市場運營部主管肖娟介紹,在長江澳和壇南灣引入滑翔傘、直升機等項目,打造“空中看平潭”新視角;運用數字技術推出“星球喚想·藍眼淚”等夜游產品,讓海洋文化煥發新生。同時,東澳游艇碼頭設立閩臺合資公司,重點景區布局臺灣商品連鎖店,進一步豐富消費場景。
“‘十四五’期間,平潭旅游發展模式迎來深刻變革,我們實現了從傳統觀光到休閑體驗、從一日游到過夜游、從省內客源為主到省內外市場并重的轉變,發展重心也從規模增長轉向品質提升與消費升級。”實驗區旅文局文旅產業營銷策劃專員黃若思說。
優體驗
舒心環境與完善設施筑根基
近日,南部灣體育休閑公園二期項目迎來關鍵進展——7棟主體建筑實現全面封頂,標志著工程正式轉入下一階段施工。塔吊林立的工地上,一座集運動休閑與生態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園輪廓初顯,成為平潭旅游設施提質升級的生動寫照。
硬件設施持續夯實,為平潭旅游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十四五”以來,全區實施62個重點文旅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8億元,較“十三五”期間增長127%,建設步伐全面提速。
近年來,平潭緊扣國際旅游島建設目標,推動旅游配套設施與“星辰大海浪漫島、音樂藝術歡樂島、品牌賽事活力島、旅游體驗舒心島”定位深度適配,實現從全域覆蓋向特色彰顯的品質躍升。
實驗區文旅集團項目管理部副經理姚建明介紹,平潭以海陸聯動設施豐富浪漫體驗,圍繞“星辰大海浪漫平潭”形象,建設22號國際游艇碼頭等觀海、玩海特色配套設施;以“沉浸空間”設施承載文化表達,建成國際演藝中心、殼丘頭遺址博物館,盤活68海里景區、竹嶼灣影視基地等資源;以專業級設施激活運動動能,打造國際賽車場、棒壘球館、風帆運動基地等,推動設施建設與業態創新深度融合。
如今,隨著68海里景區、壇南灣、北部生態廊道等新景點陸續亮相,國際演藝中心、殼丘頭遺址博物館等文化地標相繼落成,如意湖賽道、棒球公園等專業設施投入使用,以及多家高端品牌酒店成功入駐,平潭正逐步構建起功能完善、業態多元的現代旅游服務體系。
在“智慧+”設施建設方面,平潭推動旅游服務從功能性向人性化升級,創新推出平潭文旅信息綜合監管平臺,構建“線上智能監測+線下聯動處置”管理模式,實現景區運營的數字化、標準化管理。依托票務一體化智能設備,打通線上購票與線下無人化、無紙化核銷全流程。同時,通過構建數字化營銷體系,整合景區、游艇、文創、低空飛行等多元業態,實現精準化旅游攻略推送,打造濱海旅游的智能服務中樞。
民宿產業是平潭提升旅游體驗的一張亮麗名片。由特色石頭厝改造而成的民宿遍布鄉野,為游客提供著獨具風情的旅居選擇,并正以公司化、集團化、專業化的模式深度賦能海島旅游發展。
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全區新增備案民宿652棟,連片民宿規模達“十三五”期間的16.3倍,枕海入眠等5家民宿獲評全國丙級旅游民宿。近萬張新增床位中,酒店提供超3000張,民宿提供近7000張,全區接待能力與服務品質實現同步提升。
厚底蘊
文化遺產點亮文明交流之光
“南島語族先民從何而來,又怎樣跨越海洋走向廣闊的太平洋?”近日,紀錄片《平潭與南島語族》在央視播出,以海風為線,串聯起一段跨越數千年的文明遷徙史,也把平潭推向了國際考古研究的聚光燈下。
“當鏡頭掃過兩岸學者并肩探討的場景,當國際同行為我們的發現點頭贊許,考古不再只是泥土與陶片,而是連接血脈、訴說根源的橋梁。”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學術交流部主任林穎感慨道,“我們正在用實物的證據,向世界講述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的故事。”
平潭的魅力,深植于其源遠流長的文明根脈。“十四五”以來,平潭深耕文脈,厚積薄發,著力構筑面向未來的城市文化軟實力。
平潭殼丘頭史前遺址群列入國家文物局“十四五”大遺址保護規劃名單,并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平潭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成功入選全國第五批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中國考古博物館首個分館落地平潭,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首個專業委員會也在此掛牌成立,使平潭成為南島語族研究的重要國際基地。
水下考古同樣成果豐碩。國家“十四五”重點海域考古調查順利完成,海壇峽水下遺址已發現16處水下文化遺存、12艘跨越五代至明清的沉船,構建出完整的海洋文明年代序列,為重現東南沿海“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圖景,提供了沉甸甸的證據。
歷史并未塵封于展柜。走進殼丘頭遺址博物館的文創空間,陶杯造型的咖啡杯、印有貝殼紋樣的帆布包、文物符號演繹的冰箱貼……古老文明正以輕盈而親切的方式,走進現代人的日常。博物館不再只是陳列往昔的殿堂,更成為可觸摸、可共鳴的“生活伙伴”。
學術交流的橋梁也在不斷延伸。平潭連續兩年舉辦海峽論壇·南島語族文化學術論壇,不僅深化了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也為中華文明與太平洋文明的對話打開了新的窗口。文明的回響,穿越海風與時光,在平潭這片熱土上,持續激蕩出跨越山海的思想共鳴。(作者:林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