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潭翠園,太極拳愛好者們迎著晨光舒緩起勢;在環島路,騎行愛好者們飛馳于碧海藍天之間;在體育場館,各類賽事活動輪番上演,喝彩聲不絕于耳……“十四五”期間,平潭以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目標,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一個覆蓋城鄉、充滿活力的全民健身網絡已然形成,為平潭國際旅游島的建設注入了蓬勃的體育動能。
賽事為媒點燃全民健身熱情
上周末,第三屆平潭“總會杯”大眾跆拳道邀請賽火熱開賽。賽場上,小選手們身手矯健,喊聲震天,一招一式盡顯青春風采。這場賽事是平潭精心打造的“總會杯”全民健身系列賽的重要組成部分,賽事有效串聯了體育協會、片區商會等多方社會資源,形成了推動項目普及與提升的強大合力。
“賽事不僅錘煉了孩子們的體魄與意志品質,還通過競技比拼和舞臺表演的形式,極大激發了年輕一代參與體育運動的熱情,為平潭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埋下種子。”平潭跆拳道協會會長馬麗華說。
以賽事為杠桿,撬動全民健身的熱情,是平潭推進全民健身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實驗區充分利用全民健身周、全民健身日等關鍵時間節點,廣泛開展各類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十四五”以來,平潭已成功舉辦了全國全民健身大賽、全國中老年氣排球精英賽等各級各類賽事活動180余場,吸引超10萬人次參與。
數字的背后是群眾健身習慣的深刻改變。據統計,平潭市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已從2021年的38%提升至2024年的45%。2024年國民體質監測達標率高達92.3%,較“十三五”末期提升了5.6個百分點。
為了形成“周周有活動、月月有賽事”的常態化機制,平潭通過成立體育總會、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積極推動籃球、足球、武術等20多個群眾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普及發展。如今,平潭全年舉辦的賽事活動超過百場,全民健身的氛圍日益濃厚。
“我們重點打造了全國全民健身大賽街鎮鄉品牌健身嘉年華,同時積極培育全國陸地冰壺城市巡回賽、全國中老年氣排球精英賽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賽事。”實驗區體育總會理事林勇慶介紹道。
此外,平潭還積極深化跨區域交流,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奧委會聯合打造“平潭澳門體育月”活動,成為嵐澳合作的一段佳話。省、區兩級的全民健身運動會常態化開展,確保了“周周有活動、月月有賽事”的活躍氛圍。
設施筑基打造“十分鐘健身圈”
全民健身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硬件設施的堅實支撐。近年來,平潭在健身設施的完善與提升上持續發力,一批惠及城鄉的重點項目相繼落地。
蜿蜒于山海之間的北部、南部生態廊道,不僅是絕佳的風景線,更是騎行愛好者的天堂。總長度超過80公里的濱海騎行道,將沿途的美景串聯成線,構成了完善的騎行網絡,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此外,森林公園健身步道、龍海智慧體育公園等配套項目的完成,標志著平潭的全民健身設施正在經歷一輪全面的升級換代。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平潭全區體育場地總面積已達到124.38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2平方米,超出全省平均水平0.5平方米,標志著平潭城市社區的“10分鐘體育健身圈”已全面完善,農村健身工程也實現了全覆蓋。無論身處城區還是鄉村,居民出門健身不再是難事。
作為平潭武術協會的副會長,林茂切身感受著身邊的變化:“現在平潭的健身設施是越來越完善、越來越先進了。我們每天都會來翠園或者這些新建的公園鍛煉,環境優美,設施好用,運動起來真是一種享受。”他還提到,通過經常參加各類太極拳比賽和交流活動,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變得格外充實和美好。
在盤活存量、優化增量之外,平潭更注重以“智慧”賦能全民健身。通過創新舉措,截至2024年底,全區已建成健身步道超過120公里、智慧體育公園3個、因地制宜建設的社區“運動角”45個。這些設施累計服務群眾已超過50萬人次。城市社區“10分鐘健身圈”實現全覆蓋,農村“15分鐘健身圈”的達標率也達到了92%。
面向未來,平潭的全民健身事業仍有更大想象空間。實驗區旅游文化服務中心體育科工作人員周偉明透露,下一步,平潭計劃探索“體育+閑置空間”的創新模式。“我們正在考慮通過改造舊廠房、在城市的邊角地塊嵌入小型健身設施、建設立體健身空間等多種舉措,來破解城區空間有限條件下全民健身設施規劃布局的難題,以此更好地滿足群眾‘出門就能健身’的需求。”
從城區到鄉村,平潭的全民健身事業正邁入一個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日益完善的健身設施、豐富多彩的品牌賽事,以及全民健身與體育產業、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正持續為平潭國際旅游島的建設注入不竭的活力,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健康平潭”新畫卷。(作者:林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