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是海島,耕地資源少,早期的主要農作物是花生和地瓜,耕作方式以人工為主。“十四五”期間,平潭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閩臺融合為特色,推動農業產業從傳統種養向現代化、智能化、特色化轉型,在田野間書寫了產業興旺、農民增收的新答卷。
轉型升級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近日,在君山片區蘆北村的農田里,農戶劉守成迎來花生和地瓜的最后采收期。花生收獲機、甘薯收獲機等機械在田間穿梭,一派繁忙景象。以往,完成這些農作物的采收需要10多名工人齊心協力,如今一臺機器就能輕松搞定。
劉守成在平潭開展種植事業已有十多年。早前,他的農田里機械較少,大部分作業以人工為主,如今從種植、植保到收獲,各個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操作。他還配備了花生清洗機、烘干機等設備,花生采收后,經過清洗、篩選、烘干并包裝,就可以上市銷售。
機械化種植不僅降低了成本,還提高了生產效率。劉守成一邊操作著植保機一邊介紹:“以前要對100多畝的甘薯田施灑農藥,需要20多個人忙活1天才能完成,現在1個人操作機器,1天就能輕松搞定。”
在平潭,像劉守成一樣開展機械化種植的農戶還有不少。近年來,平潭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普及工作,通過農業“五新”(農機新機具)示范推廣項目,有效提升了農民的機械化作業水平。數據顯示,全區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從2020年的59.63%提升至2024年的68.76%。此外,平潭還建設了2萬畝高標準農田,并配套智能微噴灌系統,不僅實現了節水,還推動農業生產方式從傳統的“看天吃飯”向科學的“知天而作”全面升級。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通過集中連片建設,提升耕地產能,實現小田變大田,推動土地規模化與集約化經營,切實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實驗區農業農村局農業處工作人員高堯說,到2030年,全區計劃新增建設高標準農田2.2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不少于0.3萬畝。
閩臺融合特色農業添活力
平潭與臺灣一水相隔,有著相近的氣候條件。如今,平潭正成為臺農臺企創新創業的新興熱土。
在金井片區大厝基村,福建平潭嵐臺融合興旺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鴻興種植的第一批西瓜鳳梨正迎來采收季。作為臺胞,陳鴻興一直懷揣著一個夢想——打造一個集種植、采摘、加工、研學、觀光于一體的鳳梨基地。得益于實驗區對臺企的政策扶持,去年,他的夢想在平潭終于照進現實。如今,他對在平潭發展充滿信心。
“我們今年又擴大近20畝種植面積,接下來打算引入更多鳳梨品種。”陳鴻興說。
陳鴻興的鳳梨產業園,是平潭促進閩臺農業融合的一個縮影。“十四五”期間,平潭不斷優化對臺服務,吸引了越來越多優質涉臺農業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平潭已發展臺資農漁企業56家,引進臺灣新品種144個,初步形成9個精致農業田園綜合體。2024年,平潭成功獲批設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建設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圍繞現代種業、特色農機、精致果蔬、農產品加工、農業生態旅游等方向,大力引進臺灣農業‘五新’技術,著力推進‘種植(養殖)+加工銷售+休閑旅游’的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模式,促進傳統農業向精致農業、休閑農業華麗轉變。”實驗區農業農村局農業處主要負責人張將說。(作者:丁云 陳夢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