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是城市為視障人士鋪設的“特殊通道”。方寸之間,既是他們日常出行的“生命線”,更是城市文明與民生關懷的“溫度計”。近期,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檢察院第四檢察部緊盯盲道被占的民生痛點,以公益訴訟履職破題,推動多部門協同整治,讓“礙”心路變身“愛”心路,以司法行動踐行“檢護民生”的初心。?
此前,第四檢察部在履行公益訴訟職責時,通過實地走訪發現,倉山區部分路段盲道“障礙重重”:車輛違規占用盲道,流動攤點擠占通行空間……這些問題不僅破壞了盲道的連續性,導致視障人士出行困難,更給視障人士埋下安全隱患,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
“民生無小事,盲道雖小,卻連著大民生。”為營造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切實保護視障人士的生命財產安全,第四檢察部迅速采取行動,精準鎖定監管責任單位,向兩家相關行政單位發出檢察建議書。建議書明確要求相關單位對轄區內占用盲道現象履行監管職責,全面排查并整改車輛、流動攤點等違規占用盲道現象,并建立盲道保護長效機制,確保視障人士交通出行安全暢通。
檢察建議書發出后,相關單位迅速響應、協同發力。一家單位聯合屬地鎮街,針對下藤路、金祥路及周邊區域開展聯合整治,通過“集中清理+定點值守”,加大對車輛及流動攤點占用盲道問題的整治力度;同時督促落實屬地管理原則,要求屬地鎮街安排人員定點值守,確保整治成效;還針對轄區內車輛亂停放占用盲道問題,開展地鐵站周邊電動自行車規范停放專項整治行動。另一家單位則立即全面排查轄區車輛占用盲道情況,依法查處違法占用盲道行為,安排人員加強日常巡查整治,規范停車秩序,為視障人士筑起“安全屏障”。
如今,街頭盲道重新暢通,既保障了視障人士出行安全與合法權益,也讓城市更添溫情。該案的成功辦理,有效推動行政部門依法履職,共同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營造更加包容、安全、有序的社會環境。
倉山區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聚焦無障礙環境建設等民生領域,從細微處發力,以法治力度提升民生溫度,守護民生福祉。(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詩瑤 通訊員 黃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