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間,福建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海上福建”澎湃藍色動能
28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十二場),省發改委、省海洋與漁業局、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文旅廳有關負責人介紹了福建省“十四五”期間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情況。
“十四五”以來,全省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速6.4%,高于GDP年均增速0.5個百分點。2024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超1.25萬億元,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比重達11.9%,連續10年居全國第三;海洋經濟對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貢獻率達21.7%,已成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政策創新,賦能深藍發展
強機制,增合力。五年來,福建省更加注重高效協同,不斷健全優化海洋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
2023年,《福建省海洋經濟促進條例》正式施行,福建省成為全國第二個出臺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地方性法規的省份。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規格召開全省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會議,推動全省上下統一思想、凝聚合力,堅定走好依海圖興、向海圖強之路。
與此同時,在省級層面成立海洋經濟發展工作專班,沿海相關設區市建立相應機制,上下一體推進海洋強省建設。主動銜接海洋強國相關政策,《新一輪推進海洋經濟發展意見》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出臺,接續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建”。
強科技,增動力。五年來,福建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不斷增強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五年來,圍繞海洋水產種業、健康養殖、海洋新能源、生物醫藥、智慧海洋等重點領域,全省累計立項實施省級以上科技研發計劃1000余項。成功研制全球最大26MW超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全球最大多用途紙漿船等。
強化海洋戰略科技力量,提升科創平臺能級。五年來,福建省推動鷺江創新實驗室、東方電氣福建創新研究院等重大平臺落地運行;優化重組“海水養殖生物育種”“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等全國重點實驗室,建成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菌種庫、全國最大的海洋藥源生物種質資源庫。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各類海洋科技創新平臺120個,其中國家級平臺8個。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牽頭推進“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已吸引35個國家、100多所機構參與,并納入聯合國“海洋十年”行動計劃。
實施“人才興鏈”戰略,重點建設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等院校的海洋優勢學科,健全完善“育才—引才—用才”機制鏈條,累計認定海洋領域省級高層次人才近300名。實施新型海洋科創聯合體效能提升的“洪流計劃”,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百場項目對接活動,吸引24個院士團隊來閩合作。
產業升級,鍛造藍色引擎
強產業,增實力。五年來,福建省更加注重產業更新,海洋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協同發展,海洋優勢產業不斷做強做優做大。
向新發展,福建省在全國率先實施海洋漁業“八個專項行動”,海洋種業規模居全國首位。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漁場,投建深遠海養殖裝備25臺、深水大網箱超6000口,深遠海養殖總體規模位居全國第一。
做優做強,福建省海工裝備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步伐進一步加快,基本形成電動船舶全產業鏈,省內研制的船用“三電系統”等核心裝備占國內市場40%。福建省具備全系列風機制造能力,核心技術全球領先,多次刷新全球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紀錄。
五年來,福建港口航運通聯全球,全省船舶運力突破2000萬載重噸,2024年全省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達7.4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812萬標箱,港口經濟增加值7568億元,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與此同時,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崛起,全省海上風電、海上光伏裝機410萬千瓦,規模居全國前列。海水制氫、海洋能開發等海洋未來產業發展有序推進。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綠色石化、海洋旅游等兩個5000億級海洋產業集群,以及海洋漁業、航運物流、海洋信息等3個千億級海洋產業集群。
人海和諧,守護藍色家園
強生態,增優勢。五年來,福建省更加注重人海和諧,以美麗海灣建設為統領,深入打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努力推動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突出海灣、海島、海域一體推進。福建省優化海洋資源保護開發空間布局,加快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修編,全省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1.18萬平方公里,5個海灣入選生態環境部“美麗海灣”優秀案例,6個海島被授予“全國和美海島”稱號。
突出陸海統籌、河海聯動。福建省加強重點流域、區域、海域污染防治目標銜接,開展分類整治和規范化管理,13個重點海灣中10個海灣水質優良,重點岸段海洋垃圾密度下降70%以上。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標。
突出綠色轉型,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首次發布《2024年福建省海洋生態預警監測公報》,初步形成海洋生態“一張圖”。在全國率先開展魚、貝、藻、參多品種綜合養殖生態容量評估研究。先后完成全國首宗海洋漁業(海帶)碳匯交易、首例雙殼貝類碳匯交易,發放全國首張海洋漁業碳票等,全省海洋碳匯交易占全國藍碳市場一半以上。
強開放,增活力。五年來,福建省緊扣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重要使命,深化“海絲”核心區建設,以更高水平、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共筑海洋命運共同體。
深化閩臺融合發展。東山獲批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湄洲灣羅嶼港成為對臺中轉鐵礦石最大碼頭,平潭港區成為對臺跨境電商出口最大口岸,每年舉辦海峽論壇、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等活動,促進閩臺文化交流。
深化海洋國際交流合作。成功舉辦中國-島嶼國家海洋合作高級別論壇、世界航海裝備大會,持續擴大廈門國際海洋周、APEC海洋中心等國際性平臺影響力,不斷拓展“藍色伙伴關系”。(記者 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