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閩北,山水如畫,高朋云集。
10月18日,朱子學與全球文明對話大會暨第四屆考亭論壇主旨報告在南平舉行,海內外專家學者齊聚朱子故里,致敬先賢,著眼當下,思考未來,共同探討朱子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煥發新生,為全球文明交流互鑒注入源頭活水。
在朱子文化中讀懂當代中國
今年是朱子誕辰895周年。
“今天,我們在這里追懷朱子,不僅是紀念一位思想巨人,更是要通過朱子文化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根脈,去思考當代中國發展的方向。”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在主旨報告中指出,朱子理學深刻影響中國乃至東亞的思想體系,自南宋綿延至今,是中華文明連續性與創新性的生動體現。
林尚立認為,朱子一生致力于“以道統立人心,以理治天下”。他提出的政治理想,不是單純的制度設計,而是以道德秩序為中心的社會治理體系。在朱子看來,政治的根本不在于法令之繁,而在于風俗之正、教化之行。
“這種治理理念的本質,是一種基于理性與德性的政治智慧。”林尚立指出,當下中國正在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進程既強調制度建設、法治保障,也重視文化引導、價值塑造。“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重要論述,正體現了將政治理性與道德理性融為一體的治理邏輯,與朱子倡導的政治智慧內核不謀而合。
在朱子文化中,同樣可以理解“中國奇跡”的內在邏輯。
朱子的思想不只蘊含治國之理,更是一種成德之教。他主張將高遠的儒家義理落實于日用常行,其強調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自覺實踐。當代中國在快速發展中保持社會長期和諧穩定,不僅取決于制度的完備,還離不開人們對秩序與價值的共識。朱子的思想之“理”,在今天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理”;其所倡的“以理正心”“以禮化俗”,為現代社會治理注入了傳統文化的溫度。
歷久彌新的多重啟示
幾個世紀后的今天,朱子的思想為何依然熠熠生輝?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朱子的很多理念歷久彌新,并從多個維度進行了深入剖析。
塞舌爾前副總統、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文森特·梅里頓在主旨報告中引用了一句古詩:“濯去舊見,以來新意。”他認為,朱熹強調真正的認知始于放下固有觀念,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世界,這種強調知行合一的智慧穿越千年,在當今全球文明對話的背景下具有現實意義。
文森特·梅里頓坦言,朱熹的思想對他而言可謂是一種“啟蒙”,開拓了全新的思維維度、道德指引與實踐哲學。隨著理解的深入,他逐漸意識到,這些思想是領導者可以借鑒的實踐指南,“朱熹強調,個人修養與治國理政密切相關。一個國家執政者與官員的品行操守,往往決定了該國的道德風貌與政治風氣”。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康震在報告中解讀了朱子理學的歷史淵源與當代價值,揭示了朱子哲學既立足傳統又觀照現實的特質。
大邱韓醫大學日本學系名譽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樸洪植對朱子學的誕生、發展及價值進行了闡述,揭示了朱子學的重要意義。
“月映萬川”,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蒙曼引用朱子的精妙比喻,闡釋文明對話的真諦:“月承載著人類文明所追求的永恒價值,它倒映在萬川之中,表現為南北西東不同的形態。我們永遠仰望月亮,并愿意分享對月亮的理解。”
蒙曼還通過重溫朱子的名言,講解了朱子文化的當代價值。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講學習的價值。“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要不斷地學習。”蒙曼認為,這句話啟示后人,在尊重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
“存天理,去人欲”,這在今天可以理解為節制的力量。蒙曼表示,當代社會往往陷入物質主義的陷阱,在這種情況下,重溫朱熹這句話具有特殊意義。
交流互鑒中的橋梁紐帶
朱子文化不僅為理解中國提供了鑰匙,也為全球文明對話搭建了橋梁。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是當今世界亟需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態度:每種文明有自己的理路和格局,最好的相處方式絕不是用一種文明取代另一種文明,而是萬紫千紅總是春。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榮退教授田浩從跨文化研究的角度分享了見解:“研究其他國家文化的一大好處,在于能夠觀察對方是如何思考和看待類似問題或挑戰的。在另一種文化中,我們通常更易于清晰、客觀地感知熟悉的事物,能夠對自己文化的優點和缺點有新的認識,從而對文化議題有新的理解。”
中央黨校原校委委員、副教育長兼哲學部主任韓慶祥就朱熹對文明的理解展開論述。他說,朱熹既注重人類文明,提出“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的思想,又特別強調文明多樣性,提出“理一分殊”哲學命題,注重“天理”作為自然規律和道德秩序對文明的終極作用,肯定全人類文明的共同價值,同時承認不同文明形態的特殊性,為文明的多樣性和多元共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中國臺灣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原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林安梧借助哲學詮釋學,挖掘朱子的思想中“理一分殊”“心統性情”“天下情懷”等核心概念的現代性與開放性,彰顯了朱子學在全球文明互鑒共生中的價值。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朱子文化不僅內蘊跨文明對話的哲學基因,其本身在當代的傳播與實踐,也已成為促進文明互鑒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福建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推動朱子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高規格舉辦考亭論壇、推動設立國際儒學聯合會“朱子研修基地”,不斷拓展傳承平臺,提升朱子文化的國際能見度;連續十八載舉辦的“朱子之路”研習營,吸引一批批海內外青年學子循跡體驗;朱子婚禮融入現代婚俗,成為移風易俗的亮眼實踐;“大話熹游”文化IP以動漫語言講述理學故事,《月映武夷》等舞臺精品,則以東方美學共情圈粉……這一系列扎實舉措,正讓朱子文化從典籍文字走進生活現場,從閩山閩水邁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正如蒙曼以朱熹的詩句作結:“水流無彼此,地勢有西東。若識分時異,方知合處同。”文明的差異不是隔閡的借口,而是對話的起點。從考亭書院到世界舞臺,朱子學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旅程。它從閩北的山水間生長,以其普遍的理性與人文關懷,照見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記者 林清智 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