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安市委、市政府制定下發《2020年南安市深化移風易俗工作方案》,進一步推動各級各單位深耕厚植移風易俗新風尚,借今年疫情防控期間的嚴格管控,進一步有力遏制“佛生日”“普度”等陋習,有效控制了喜事酒席數、喪事陣頭數,減輕群眾隱性負擔。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基層工作的扎實推進,眾多南安鄉賢帶頭將原本用于“擺門面”的費用省下來,投入到家鄉的基建、教育等領域,除陋習辦益事,不斷增添南安海絲新城的現代人文新魅力。

愛心人士王啟龍夫婦帶頭響應移風易俗號召,為一線環衛工人和環衛志愿者們送去礦泉水、西瓜等慰問品。

移風易俗破陋習,教育要從娃抓起。圖為省新第一中心幼兒園通過創作表演中華經典誦讀《木蘭辭》。
基層主動作為 念好“簡”字訣
移風易俗,告別繁瑣累人的舊儀式,就要念好“簡”字訣。為進一步貫徹“工作方案”,南安市各鄉鎮街道基于當地的風土人情特色,創新制定落地執行辦法,在“簡”上作文章,制定新的村規民約。
“溪美地處市中心,代表著南安城市新面貌。我們從杜絕厚葬陋習入手,讓厚養薄葬、喪事簡辦蔚然成風。”溪美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他們在南安率先發布《關于喪事簡辦的通告》,對治喪時長、規模、游喪儀式等做出嚴格限制,實現9個社區零焚燒、零污染,一律不游喪,并設置有獎舉報鼓勵廣大市民參與監督。兩萬份的材料、線上各個平臺的不斷宣傳,在各村(社區)兩委、村民代表和紅白理事會成員的共同推動下,抽絲剝繭般的細致思想動員工作落到了實處。
“各村(社區)都將喪事簡辦寫入村規民約。時代在進步,過去的陋習必須杜絕,攀比之風不僅累人也累財。”白沙崎社區書記、主任葉寶通說。他已經在社區工作了33年,提及推動移風易俗工作時,他反復強調“同理心”,要用談心的方式讓居民轉變思維。“原本擺八菜招待前來送別逝者的儀式,如今僅以一桶泡面便能解決問題。前不久社區一位81歲的老人走了,整個出殯過程僅用了不到5分鐘。不吹吹打打,不堵路,不擾民”。“引新風去陋習,離不開基層工作者持之以恒的付出。”南安市委文明辦相關人士說,除了村(社區)的工作人員之外,更有不少基層民眾的熱心參與。例如,省新鎮省東村鄭寶山自創閩南四句《移風易俗真正好》;英都鎮良山村4名退休老黨員自發走村串戶,通過敲鑼、念四句宣傳語向群眾宣傳疫情防范知識和移風易俗。
省下真金白銀 建設更美家園
移風易俗的推行重在制度,貴在堅持,同時也要順應新需求,轉換思路,盡量多為百姓辦實事。南安市委文明辦的數據表明,今年以來截至6月,南安簡辦、不辦紅白事及神(佛)事數千場次,節省的資金超過3000萬元。在推動移風易俗工作過程中,不斷涌現新風尚的引領者。他們不但積極響應簡辦、不辦政策,更是將省下的資金用于為家鄉建設添彩。
改擴村道、填埋旱廁、推行垃圾不落地、獎教助學、興建文化活動中心、建設通行天橋……多年來,眾多事關百姓幸福生活的實事背后,涌動的正是移風易俗帶來的新成效。特別值得肯定的是,南安鄉賢在樹新風方面繼續釋放引領作用。省新鎮華俊集團董事長林文忠在他父親80歲生日之時,捐贈500萬元作為慈善基金,每年拿出30萬元用于鎮區公益事業;太原市南安商會舉行倡議移風易俗啟動儀式,會長尤建軍代表商會宣讀并簽發了倡議書;福建省銘盛陶瓷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天嘗將計劃用于孫子周歲生日擺宴席的錢,捐贈給官橋鎮嶺兜村購買巡邏車一輛;萬家美董事長黃少雄簡辦兒子婚禮,向南安市慈善總會認捐1000萬元;首航醫療總經理簡辦母親八十大壽,捐贈價值20萬元的物資……
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南安當前正在深入開展“家+文化”活動,挖掘并傳承弘揚蔡氏古民居、貴峰王氏家訓館等具有本土特色的家規家訓家風,推進家風傳承基地建設,潛移默化涵養和諧、勸廉、修德等良好家風,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專項治理向深處開展。(記者王宇靜 通訊員陳鑫煒 尤朝英 潘陽輝 黃瑜鵬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