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創新成為國家戰略核心的今天,我們不再缺少高水平的論文、專利與實驗室成果。然而,如何將這些“科技存量”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質生產力”,卻始終是一道待解的難題。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連日來,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福建晉江舉行,來自全國各地各大院校、機構的3.6萬名參賽者、1743個入圍項目,齊聚福建。這不僅是一場人才的盛會,更是一次科技成果與產業需求之間的深度對話。
從“揭榜領題”到“常態化對接”,從“實驗室數據”到“生產線產品”,在激活科創“源頭活水”,鍛造新質生產力“硬實力”的進程中,一條從科研到產業的轉化路徑,正逐漸清晰。
從“張榜”到“領題”
打通科創產業化“最后一公里”
長期以來,我國科技領域存在著一個亟待破解的“二元結構”: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養在深閨人未識”,大量專利論文沉淀為“知識庫存”;另一方面,廣大實體企業,特別是數量眾多、身在市場浪潮中對技術迭代嗅覺敏銳的中小企業,卻常面臨“創新無門”的困境,對不同類型、不同難度的技術難題“求解若渴”。
“我們有很多技術想要落地,但找不到合適的企業去實施;而企業方面又有很多技術難點,也不知道去找誰更精準高效。”福州大學博士后王文成的一席話,道出了創新要素在產業界和院校端之間流動不充分的問題。
科研端有技術無場景,產業端有需求無對接,面對這一共性難題,今年博創賽的“揭榜領題”賽制受到了兩方的一致好評,在此次大賽中大放異彩。
它將企業真實的技術需求張出“英雄榜”,讓能者賢士“揭榜”攻關。這不僅是賽事形式的創新,更是科技資源配置和組織方式的深刻變革,體現了“誰能干就讓誰干”的務實精神。
天津工業大學博士后鄧南平團隊揭榜恒安集團“高自潔輕量化非織造布”課題,將30年技術積累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實驗室指標滿足率高達87.5%,迅速走向產業化探討。
“之前,我們做的基礎研究比較多;現在,在國家政策和產業需要的引導下,我們也開始轉向產業化的研究。這里面大有可為。”鄧南平說。這位來自湖北的漢子,通過博創賽激發了對福建產業土壤的濃厚興趣。“我們的很多技術,在這里有很多產業化應用的機會,所以,我們想多在這里‘揭榜’落地。”
此外,王文成團隊針對陶瓷抗菌性能檢測的行業痛點,以創新技術將檢測周期從14天縮短至48小時,直擊企業研發效率提升的堵點。
這些案例證明,“揭榜領題”有效地將科研力量引導到產業發展的主戰場,讓創新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破解發展難題的“金鑰匙”。
從“接受者”到“出題人”
構筑創新要素“良性生態圈”
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企業是主體。讓高端人才走進企業,讓技術研發貼近市場,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路徑。
本次大賽凸顯了一個鮮明趨勢:企業正從創新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出題人、合作者和投資人。
安踏集團創新研究部技術研發高級工程師、博士后車秋凌分享了通過企業博士后工作站,與武漢紡織大學聯合攻克“玄武巖纖維材料”的案例。
一場“點石成絲”的技術突破,讓天然玄武巖化身高強度、透氣性俱佳的鞋面材料,這正是“企業命題、校企共解”模式的碩果。
車秋凌希望,博士后們要“接地氣”,高校的評價體系也應給予產業化成果更多認可,共同激勵人才在產業一線發揮更多價值,“哪怕這些技術成果中只有10%可以落地,給產業帶來的效益和變化都是巨大的。”
信泰集團執行總裁許金升介紹,其與客戶建立的聯合創新機制中,博士后工作站的研究內容直接催生了無水染色、智能經編裝備等關鍵技術的突破。這種深度融合,使得創新活動直接根植于市場需求,確保研發方向的精準和成果轉化的高效。“如果有合適的項目,我們企業自然愿意主動投資。”
當“產業越壯大,人才越集聚;人才越集聚,創新越活躍;創新越活躍,產業越升級”這一良性循環開始加速運轉,這場國家級的賽事正與企業自身的創新平臺、需求協同發力,共同構筑起一個吸引、集聚、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科創強磁場。
從“跟跑”到“領跑”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什么土壤?
讓“揭榜領題不止于博創賽”,已成為不少企業與博士后團隊的共識。這種“以需求為導向、以項目為紐帶”的對接方式,不僅高效精準,更在過程中重塑了產學研的合作生態。王文成說,希望這樣的揭榜張榜“全年開展”“全渠道推廣”。
車秋凌告訴記者,安踏集團通過博士后工作站還落地了許多與高校的項目,產生了許多以科技創新技術命名的IP,推動了品牌專業化屬性。“科研評價不能僅停留在論文與課題,而應更多關注技術能否真正‘用起來’,能否帶動產業升級。”
作為從實驗室到產業“田野”實踐的多年親歷者,車秋凌見證了許多優秀尖端技術在運動用品領域落地,帶動中國體育品牌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
從新能源汽車到人工智能大數據模型,從生物醫藥到航天航海,如今,更多的產業也正在通過科技創新,讓中國智造實現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不僅是一場賽事,更是一個信號——一種更開放、更高效、更可持續的科創轉化機制,正在逐步構建。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從“揭榜領題”到“全年張榜”,從“單項合作”到“聯合創新”,從“實驗室數據”到“市場產品”——這條路徑的背后,是中國對“新質生產力”的深刻理解與堅定追求。
只有當創新不再停留于紙面,而是扎根于車間的轟鳴、產線的節奏與市場的檢驗中,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產業越壯大,人才越集聚;人才越集聚,創新越活躍;創新越活躍,產業越升級”的良性循環。
潮涌東方,千帆競發。“企業家+科學家”融合創新的戰略中,高端人才的智慧與企業家的精神相互激蕩,我們必將持續推動科技的“流量”轉化為堅實的新質生產力“存量”,為高質量發展鍛造更堅實的道路。
(記者 柯國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