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廈門市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提升三年行動規劃(2025-2027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印發實施,為未來三年乃至更長時期的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提供了清晰的行動指南。
《規劃》立足于持續優化從山頂到海洋的全方位保護治理大格局,致力于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它強調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全要素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并注重與《廈門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專項規劃(2021-2035年)》有效銜接與實施傳導,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將有力推動我市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邁上新臺階。
【亮點1】
明確細化目標
建設美麗中國樣板
《規劃》設定了遠景目標:至2035年,將廈門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樣板城市。
圍繞此愿景,明確了到2027年的具體目標: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建成全域美麗海灣;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持續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
其中,關鍵指標包括:森林覆蓋率、濕地保護面積維持穩定;主要流域國省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穩定達到100%;主要地表水體持續消除劣Ⅴ類;重點河湖生態流量達標率提升至80%以上;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完成上級下達任務等。
【亮點2】
優化空間格局
構建生態安全屏障
在區域層面,《規劃》基于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和廈漳泉都市圈連山通海的自然生態格局,構建了“一心、一脈、一江、一帶”的區域生態系統保護大格局,協同加強戴云山余脈生態屏障保護,統籌推進九龍江流域水資源的利用、水生態的保護與水環境的治理,共同提升近岸海域和海岸帶的生態功能。
在市域層面,《規劃》依據廈門市“一屏一灣十廊多組團”的國土空間總體結構,構建了“山-田-城-灣-廊”全域一體的生態保護修復格局,科學劃定了三類生態保護與管控區以及兩類生態修復與功能提升區,為精細化、差異化的生態管理奠定基礎。
【亮點3】
統籌九大計劃
策劃47個重點項目
為應對新時期生物多樣性保護、糧食安全、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等挑戰,《規劃》在原有“青山計劃”“綠水計劃”“藍灣計劃”“碧廊計劃”基礎上,創新性地新增了“綠盾計劃”“良田計劃”“融城計劃”“協作計劃”和“支撐計劃”,共同構成九大行動計劃。
圍繞這些計劃,《規劃》系統策劃了共計47個重點項目,其中包括生態修復項目18個、生態保護項目6個、生態提升項目23個,旨在打造從山頂到海洋的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促進“山、海、產、城、人”相融共生。
【目標】
到2027年:
●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建成全域美麗海灣;
●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持續完善;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
到2035年:
將廈門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樣板城市。
【重點項目】
●生態修復項目18個
●生態保護項目6個
●生態提升項目23個
(廈門日報記者 袁舒琪)